全球最大批元代景教銅十字
 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


2651 期(2015 年 6 月 1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批元代景教銅十字藏品在港公開展出,為慶祝香港大學踏入第二百週年,該校於六月十日起,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公開展出館藏元代景教銅十字九百餘件中的七百多件。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龍炳頤教授指是次展覽和相關的國際會議已籌備一年多,他表示希望將港大從未曝光的家寶與眾同享。「很多人以為是利瑪竇首先將基督教傳入中國,而事實上早在唐朝同屬基督教之一的景教已傳入,唐太宗已曾聽經。」他指,現有文獻顯示景教來自中亞,透過絲綢之路將藏經運到中國境內,但及後發生「會昌滅佛」,除了打擊佛教,西域傳來的祆教、摩尼教和景教均受到打擊,景教及後也隨着元朝一同滅亡,無法在中國境內生根傳播。

  香港大學珍藏的一批元代景教銅十字,最初由聶克遜先生(Mr F. A. Nixon)於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在北京收集,後由利希慎基金會收藏,並於一九六一年贈予香港大學。銅十字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鑄造,周邊大小約三至八厘米,其中多件混合了基督教圖案與佛教的萬字符(是為古波斯符號),是景教在中國演化的特點之一。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羅諾德博士指出,館藏的十字架絕大部分沒有重複,其獨特性需要與國際專家攜手,集合更多銅十字作深入研究。他又言在文物中發現不少與聖經有關的文化,如東方三博士與古時敘利亞科學傳統有關。有關景教的文物,明朝天啟五年西安府出土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其後又於二零零六年在洛陽發現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及於新疆吐魯番發現的回鶻語景教文獻,證明景教曾在唐宋時期的中國廣泛傳播。

  研究專家稀少 精通中亞文字

  澳洲麥考瑞大學、景教國際學術會議主題演講嘉賓劉南強教授直言,現時全球只有約一千多人研究景教。他指今日神學院以研究西方基督教為主,主要原因是研究景教的文字相當複雜。由於景教由中亞傳來,研究者需精通中亞文字,且必須包括粟特文、敘利亞文、回鶻文,亦需對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有深厚認知。

  他續指,景教的中文文獻多有借用中國傳統文化,如將道家思想引入景教教義作翻譯,使中文譯本與信徒所讀的聖經差別甚廣,如耶穌被譯作「移鼠」。除此,有關景教的文件甚難尋找,也只有十篇文章和兩個石碑記載,不像福音書有完整的記載,暫時不足以作詳細研究。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馮錦榮博士指出,景教是基督教聶斯脫理派,經波斯(今伊朗)、中亞及新疆(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改稱為「景教」。元朝時,景教被稱為「也里可溫」(蒙古語,意即「有福分之人」)。元政府在中央設置了專門機構,掌管基督教主教、僧侶、司鐸、修士和也里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務。

  馮博士說,「現在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希望與國際不同的景教專家合作,更深入了解。」他坦言對於景教出現的時期未有真正考古檢測,只是因出土時期與元朝墓葬接近,因而確認是元朝。今日的研究主要以詩篇和福音書作比較文本,未來他希望從圖象學入手研究,因大部分的銅十字都有獨特的圖形風格,少有重複,估計是用於繫在衣服或腰帶上,作為個人、家族或羣體的標誌,或是私人印鑒。他希望未來從研究銅的來源、圖案的出現、煉銅者和使用者幾方面,以對羣體作深入研究。

  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另於六月十至十二日舉行「景教國際學術會議」,全球景教研究專家聚首在港,從藝術、科技、宗教思想,以至語言、文本等範疇或角度,深入探討景教對中國以至亞洲地區的影響。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