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職場與信仰論壇
 再思信仰與工作優次


2651 期(2015 年 6 月 1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校友會主辦的「職場與信仰」論壇,已於五月二十三日下午假灣仔小童群益會舉行,由該校校友會義務總幹事黃元山主持,對談嘉賓為大衞城文化中心總監吳振智牧師、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陳龍斌、大型國際銀行董事張德賢,暢談在職場上基督徒優先與崗位優先的張力與可能性,近八十人出席。

  吳振智牧師認為信徒在職場是基督教信仰的代表,平日先在崗位上盡忠。他以以賽亞書四十二章的僕人之詩為例,「很多人認為這段經文是預表耶穌,叫我們學祂的樣式,不過另一方面,詩中僕人的表現非常低調,他誠實地將公理傳開,不是將福音掛在口邊,而是在行事為人表達,做好本分。」他提及一位德高望重的警察弟兄,他在警察學校受人愛戴,後來轉到警署成為報案室主管,「通常他們都無法幫助報案的市民,很多時只能做輔導工作,如果他們許可,他會在他們報案後擁抱他們和一同祈禱。」

  陳龍斌教授則提出基督徒優先的觀點,笑言其分享與吳牧師不算矛盾,「在辯證關係上是統一的」。他從新約聖經整理出三種形態,包括使徒模式、織帳棚模式和奴隸模式,而多數信徒面對的都是第三種模式,可是我們卻很容易誤會職場的神聖性,以為「將職業加上基督徒三個字便很有價值」,因此信徒首先要明白在經濟和社會結構中,自己的工作很有可能是奴隸的工作。他認為,以基督徒的身分優先,「是在崗位上,在合乎真理的情況下,盡力做好」,信徒會「打好份工」,更會想到公司的發展。不是因為信徒扮演任何角色,而是他們帶着基督徒身分演繹不同角色,「可能同行同業會以崗位的專業來衡量,但上帝會以我們基督徒的身分來衡量」。

  織帳棚模式則是較難尋找意義、較欠創造性的工作,陳教授說:「有時我們可能會因為工作太穩定而麻木,以為是靠個人勞力得以餬口,但不一定是工作本身給我們意義,我們也可以藉此經驗到上帝養活和供應我們」。因此,有說職場是為了建立關係網絡、累積人脈,但此事亦可為了更遠大的理想,為主發夢。

  至於使徒模式,如果信徒為工作賦予過分神聖的意義,便無法在合適時機離職,「基督徒與工作崗位不一定有矛盾,但當矛盾出現的時候,你會選擇甚麼?例如當我在紀律部隊中感受到自己無法履行愛護人民、維持法紀的責任,就應該選擇退場。」陳教授指出,使徒模式的重點在於「得人如得魚一樣」,上帝可能會以職場來磨練我們,預備我們在退場之後做另外的事,生命也不止承擔某些角色。在人生下半場或新的工作中,我們也可以創造新的想像,「正如耶穌呼召彼得,但祂不要求他放棄打魚的技巧,反而是將打魚的經驗運用在牧養和領導中」。

  張德賢則從馬太福音二十四章開始,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和恩賜,有責任好好運用和服侍。他指出信仰與工作的確有其衝突,特別是金融界;不過近年有不少公司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每年會撥款資助不同機構如食物銀行或服務低收入人士的機構,也要求員工每年抽時間探訪弱勢社羣。他又在銀行中與基督徒下屬設立團契,一同分享信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