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弘揚育幼苗
以生命燃點生命


2601 期(2014 年 6 月 29 日)
◎ 聯會內望 ◎ 余愷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一直被認為盛行「填鴨式教育」,直至二零零零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着手推行教育改革,包括推出直資學校計畫才有新的轉機。適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八十五週年會慶,席間有人提出辦學建議,考慮到直資學校模式能給予更大自由發展空間,聯會遂萌辦學意念,希望能藉教育以生命燃點生命。

  二零零二年九月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正式開校,開創本港「十一年中小學連貫課程」的先河,且雙軌並行香港中學文憑課程考試DSE和國際文憑試IB。真道書院現任校長曹希銓認為直資學校無論在軟件或硬件都有條件追求更卓越:「直資學校不會做得比官立差,只能做得更好。」真道書院先後成功申請「世界教育質量促進聯盟」(AdavancED)的國際教育認證,及美國外評制度「國際及跨地區認證委員會(CITA)」設立的國際認證程序外,以七千萬興建的新校舍亦在二零一一年九月峻工,新增室內游泳池及室內標準籃球場等設施,學生有更多活動空間。

  甫進真道書院校舍,驟眼看外觀與其他學校沒大分別,可是正值考試時期,氣氛竟仍是一片輕鬆,學生步履不慌不忙,經過身旁時更不忘微笑點頭。散落各處的桌子坐滿了穿便服的學生,他們一副認真在自習,偶爾有老師經過時,他們自動自覺去攀談發問——他們是有禮、建構思維、卓越熱忱及道德自主的「真道人」。

  曹希銓校長當日深被創新的國際視野和聯會的辦學決心所吸引,毅然放棄大學職務協助創校。他吐露一般學校只會在開校一個月支薪,但聯會卻提早半年支薪,又讓創校老師遠赴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地作交流考察,汲取不同的創新教育理念,說:「一開始就知道辦學團體胸襟廣闊,可以放心去做,設計課程完全自主。」

  曹笑言與陸兆平和其他兩位已離任的老師一起開校是「四個傻人去發夢」,那些年遇過不少難關,但憑教育理想和神恩逐一跨過。單是政府不允許使用「Academy」作英文校名,丘校長搬出一籃子外國一流學校名稱作佐證,與政府周旋到底解釋真道「面向世界、創新」的理想,開校前幾天更是險象橫生,他笑着說:「我們差一點『無牌經營』,下星期一開校,星期六才收到電話通知,批文註冊證已發出,最後是丘校長親自開車去拿,好險!」但他認為最大的神恩是開校時招攬到一班有心、有理想的老師,他們願意犧牲官津學校本來優厚的福利,轉到真道書院與他們一同發夢。

  在校園裏,不論學生、老師、家長還是校工,無一不自稱「真道人」,更會為這稱號引以為傲。曹校長直言,當年定立「10+4」真道人素質單純是因為要申請IB,基於IB十個素質外,最後加了四個從神而來的價值:有禮、建構思維、卓越熱忱及道德自主。他認為今日有很多家長過分着重子女成績,即使學生有意去鑽研音樂,都用盡方法要求子女先讀畢大學,希望拖延時間令他們放棄追夢。他感恩真道書院的家長與學校價值觀一致:「真道是講生命燃點生命的地方,重視從神而來的價值,有些人讀書不是很好,但品格優秀,在神眼中已是成功的人。」

  他坦言曾憂心未能培育學生成「真道人」,又或強調自主的學習方法未能應付香港公開考試,但去年首屆十一年制畢業生除了考獲令校長驚喜的佳績外,最令曹校長暖透心窩的是畢業生以追求「真道人」為目標。。曹希銓校長興奮地說起:「有一個男同學小學時好佻皮,剪女同學頭髮,又打隔離同學,那時好多家長要求學校趕走他。但通過十一年羣體生活和老師同行, 望著他慢慢長大、成熟,去年他在公開試考獲佳績。最近更有MS3(即中學第五年)同學主動要求學校開放讀書室到晚上九點,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令曹校長感到意外萬分。

  以人為本作牧養 滲透福音不硬銷

  曹校長言談間總是感恩老師無私的奉獻,事實上他在背後努力建立校園文化,「人有identity,在學校不開心,注定生活不開心,所以我們的走廊總是充滿笑聲。好似一羣人合力托起龍舟一樣,不是不用出力就會開心,而是雖然辛苦但有喜悅。」他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盡是飯局,老師、文職同事、校工等,每個部門也不放過,如此安排的「校長飯局」背後,是他深信以人為本,真誠關心的重要,「真理總是見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曹校長甚至把學校當成教會一般牧養,校內除了有團契、祈禱會外,他爭取在任何場合分享鬆土信息,以生活點滴分享見證,又笑言自己最討厭硬銷福音,只希望福音不經不覺間滲透在校園每一角落。策略似乎甚成功,家長對信仰的投入程度絕對不比學生低,單是常現身於畢業典禮的家長合唱團高峰時曾有逾百人參加,主日崇拜也有不少學生牽着家長一同參與。

  家長義工彼此交流 校內體會基督精神

  提到家校合作,曹希銓校長笑得開懷,說:「其實早有研究指出家長愈關心學校,學校一定會愈來愈好,家長會幫助學校成長,至少迫使學校要accountable。」真道書院除了定期舉辦家長學堂和茶敍交流外,更有家長義工計畫,每日由不同家長值班,幫忙午飯、圖書館等工作,也藉此讓信徒家長與非信徒學長打成一片,在羣體生活中彼此支援和學習。

  黃太和鄭太在圖書館做義工時相識,笑言交流了不少「湊仔經」。鄭太說,今年已是第三年參加家長義工,她坦言初入讀時正好碰上審計風波,令她想過轉校,但看到老師堅守崗位,對學校反增加了信心,也積極透過義工服務認識學校。她說,親身感受學校氛圍有助配合教育子女,她更嘖嘖稱奇地數着校園的事,曾有老師目睹學生把欠交圖書的罰單掉進垃圾桶,於是帶學生到鄭太面前着他要誠實道歉;有學生掉了錢包,校工記得學生的班別,不需經校務處協助,直接送回去⋯⋯她笑言在學校裏有「家的感覺」,更感到自己也在成長,管教子女的眼光和胸襟變得更廣闊,自言不自覺擁有了基督教的精神:「雖然我未想過信教,但感到思想愈來愈正面,總是存在着希望。」

  黃太的女兒今年剛入學,她認為學校是一個小社區去培育女兒成長,選擇真道書院是因為文化和價值觀與其基督教家庭價值一致,都認為品德比成績重要,「學校是女兒before adult接觸最多的社羣,直接build up她將來的品德。」她直言女兒性格文靜內向,雖然入學不久,但有次乘坐地鐵時碰見校工,校工竟認得她,「我好感動,平時女兒很少說話,但校工竟然留意到她。很喜歡這種充滿溫情的校園文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