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與香港區會的歷史及現況


2600 期(2014 年 6 月 22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中華教會合一運動先驅:中華基督教會

  中華基督教會(「本會」)是二十世紀初由在華的十多個基督教差會及宗派教會組成,創會的目的並非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宗派,乃是要推動一個願意放棄本位心態的教會合一運動,以紮根本土、回應時代、面向同胞、彼此尊重、寬大胸襟和求同存異原則,在中華大地建立屬於耶穌基督的合一教會。

  十九至二十世紀初,中國面對西方列強侵略,國內民族意識高漲,基督教被視為洋教,被質疑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教案、仇教事件頻生;加上全國各地基督教會宗派林立,不但令非信徒不解,亦產生教會間芥蒂,不利福音傳播。當時,有遠見之教會領袖深感教會必須合一,並實行本色和自治自養自傳,才能使基督福音得以紮根,對中國有所貢獻。本會創辦人之一的誠靜怡牧師,於一九一零年出席愛丁堡世界宣教會議時已言:「我們希望在不久將來,會有一個不具宗派特色的聯合基督教會。」

  一九一八年四月,長老會於南京召開會議,邀請倫敦傳道會及公理會代表芻議教會合一。翌年一月,更有英國浸禮會及貴格會加入,一同商討教會合一的信仰綱要和組織體制;同年七月,廣東省教會率先宣佈成立「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大議會」;至一九二二年,中華基督教會臨時總議會於上海召開;一九二七年,中華基督教會總議會第一屆全國大會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舉行,正式代表十一個宗派,五十三個區會,為中華基督教會奠定了基礎。其後於一九三零、三三及三七年先後在廣州白鶴洞、廈門鼓浪嶼及青島召開總議會。十年間,已發展至大會十六個,區會八十五個,堂會二千八百四十二所,受按立牧師四百五十四人,教友約十三萬人。

  中華基督教會採四級制:即全國「總議會」,省級行政區「大會」,地區「區會」,以及基層「堂會」。

  一九三七年七月,中日戰爭爆發後,全國總議會暫停召開,但本會仍堅守崗位,往雲南、貴州及邊疆等西南西北宣教區積極傳福音。翌年十月廣州市淪陷,廣東協會由廣州遷至香港,至香港失陷後再遷至曲江、連縣等地。大戰結束後,第五屆總議會於一九四八年在蘇州召開,二十個「大會」共派出一百二十九名代表出席,合作之西差會已增至十七個,包括:加拿大合一教會、加拿大合一教會女宣道會、加拿大長老會、加拿大長老會女宣道會、美國公理會、美國南長老會、復初會、美國北長老會、歸正教會、同寅會、倫敦傳道會、英浸信會、英長老會、愛爾蘭長老會、蘇格蘭長老會、紐西蘭長老會及澳洲長老會等。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的成立與發展

  五十年代,中國政局變動,原屬廣東協會第六區會的香港區會無法與廣東協會聯繫,於是在一九五四年一月一日,改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行政組織完全獨立,採「區會」及「堂會」兩級制,成員包括原屬第六區會在香港、九龍、新界及第十區會在澳門之堂會、學校及機構,其後具共同背景的新成立堂會亦相繼加入。一九五七年徹底改組,加強執行委員會組織。一九五八年向香港政府正式註冊為法團。

  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區會,主要倚靠西差會資助,同工不足,惟資源雖然匱乏,仍積極推動傳道服務工作,因深信傳道與服務應雙線並行發展。六十年代初,區會總部會址落成,積極推動各項計劃,包括「十年自養計畫」(1964)及「四年鞏固更新、十年加強發展」(1966)等,至一九七四年終達成完全自養;一九八零年正式宣佈為「自治自養自傳」教會。

  在傳道事工方面,本會於五十年代為回應戰後香港民生的需要,於基層社區開辦社區佈道堂所,提供兒童培育服務;六十年代又着意於工業區、漁民區及鄉村區開展傳道服務工作,建立堂會及學校,為堂校福音事工的發展奠下穩建基礎;至七十年代,又建立堂會與學校的牧區模式;八十年代推動堂校合作及校內植堂牧養事工;二零零三年策動校牧事工計畫,透過堂校間協作與伙伴團隊,關懷校內師生及家長。

  目前,本會堂會(包括佈道堂)已逾七十所,直屬及有關之中、小學、幼稚園及堂會所辦學校達八十所,另有服務機構及單位,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特殊幼兒服務、家庭支援服務、學校支援服務、臨床心理服務及教育心理服務等。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幹事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