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先賢精神永載
墓園事工使命啟始


2579 期(2014 年 1 月 26 日)
◎ 聯會內望 ◎ 記者:余愷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從黑白照到彩色,從底片到數碼記載,一幀幀照片刻印着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走過九十九年的歷程。

  港九兩墳場從寸草不生的斜坡到今天景觀宜人,廣蔭老人院人臉雖轉百遍笑臉仍在,福音之火從葛培理佈道大會傳承到福音雙週仍舊不滅⋯⋯由今期起,本專題將每月一記,與讀者們一起穿梭於百年間,探看在上帝的大樹蔭下,聯會各事工的演進。

  死亡,無可否認是不少中國人心中的禁忌,但對於相信永生的基督徒,死亡只是回到天父懷內的路徑。十九世紀末,香港墳場大門刻着這樣的一副對聯:「天詔頒來咸返其本,靈魂歸去長倚厥親」,意即上帝向人下召命歸回最本源之處,死亡後靈魂回到天父身邊時常倚靠祂。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執行董事顧問李志剛牧師尤喜歡這對聯,認為短短兩句能帶出基督教生死的信息,安息主懷的觀念,看了能讓人無懼面對死亡。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管理兩個墳場,位於薄扶林的香港場於一八八五年由軒尼詩港督批出,九龍聯合道場則於一九零九年批出地契。一九一四年廣東西江大水災後,九大公會聯合成為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墳場亦由聯會接手管理,處理故世信徒安葬後事。

  李志剛牧師憶述墳場過去建築比較保留傳統,安葬儀式亦相對今日簡單得多,尤其是位於香港場的馬合念堂曾是不少信徒舉行安息禮拜的地方,「二十世紀初沒有那麼多殯儀館,遺體無地方雪藏,一過身就要趕快安葬,很多時都是今日過身,明天葬,一、兩日便要辦好身後事。」

  時移世易,到了六十年代,殯儀館漸興旺,不少信徒的安息禮拜都改在殯儀館進行,墳場內辦安息禮拜的文化逐漸式微。近三十年,現代人入土為安的觀念亦漸淡化,加上環境需要和衞生等問題促使火葬普遍化。墓園部歷年間不斷增設更多安葬骨灰的骨庫位,更於去年中旬正式落成「思恩園」,讓信徒在蔚藍天空下,挪開白皚皚的石頭,撒下先賢骨灰,把名字刻在石壁上,讓後輩永誌不忘先賢教誨。

  「很多人不了解,說聯會是靠辦理葬務賺了很多錢,表面似乎是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李志剛牧師說,墳場賺的都是經營費,以前數千元價錢可以買得永久安葬的錫安位。到七十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短缺,價格亦隨時代調整至現時的水平。他如數家珍般說着一大堆經營墳場背後鮮為人細想、每年超過一千萬預算的「善後」工作。輪葬位葬期滿後轉到骨庫位的費用、管理場內治安、交通流量處理、斜坡安全管理、定期維修、美化工程,凡此種種的費用,都是相當龐大。

  港九兩墳場均位於山坡之上,闢壆工程繁重,風雨侵蝕、地下水等問題都令管理維修工作尤艱。以前一遇到大風就驚慌不已,每逢雨季都會山泥傾瀉,委員們感覺到問題所在,是以近年誠請土地顧問專家辨別危險級別,盡早做強化保養。聯會現屆墓園部部長李賜源先生憶說起二十多年前的景況仍歷歷在目。一九七二年香港墳場辛段因大雨成災,發生嚴重山泥傾瀉,部分墳位損毀嚴重,卻因此成為墳場展開擴展工程的轉捩點。

  服務水準、環境外觀、整潔程度和安全性成為往後墓園部(前公墳部)的優化指標,包括重建香港墳場正門、興建去水道和護土牆,甚至微細至安放鋁腳踏以方便前來拜祭的親友插花時使用等,各項管理逐漸系統優化。今日港九兩場能夠風景如畫,少不得李賜源先生和墓園部委員多年來盡忠堅守上帝所交付的管家角色,但李賜源先生總把一切功勞說得理所當然:「辦墓園就是對先人的尊重,我希望親友進到墓園的時候會覺得環境很好,對得起祖先。」

  現時港九兩場合共管理超過五萬六千個骨庫位,及超過一萬九千個墳地,使用率平均已達至98.75%。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信徒需求有增無減,「聯會向政府申請發展第三個墳場多年,仍未獲批新地,你說該怎辦好?」李賜源先生笑着反問的同時,似乎早有全盤計畫,「Re-housing是我們的遠景,把多年無人打理的骨庫重建。其實二、三年前已開始計畫將骨位有年期化,以前freehold是九百九十九年,未來希望更改為二十年期。」

  而香港墳場域多利道段經過十年計畫和研究,即將秏資約一億四千萬,興建九層高多用途大樓,同時增加骨庫位。「相信骨庫位能足夠使用四分一個世紀。」在眾多計畫配合下,李賜源先生滿有信心能解決骨庫位不足的問題,期將敬重先賢的精神延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