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果


2574 期(2013 年 12 月 22 日)
◎ 譯經隨筆 ◎ 洪放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記得多年前筆者在神學院教授新約希臘文,上第一、二堂時就要神學生學習生字,最先需要認識的希臘文生字有artos(「餅」或「麵包」)和carpos(「果子」)兩字,因為這兩個名詞在新約出現多次,前者有97次,後者66次。南太平洋當地有一種水果,叫麵包果,其學名就是把希臘文這兩個字拼寫一起,稱作“artocarpus”。

  筆者記得二十多年前首次到南太平洋,就給這種奇特的水果吸引,果樹長得挺高大,可達二、三十米高,樹葉大如手掌的三、四倍,顏色青翠,樹大葉多,成蔭婆娑。不過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掛在樹上纍纍的果實,顏色青綠鮮豔得特別引人注意。當果實成熟時長到最大,有如一個一個皮球那樣子,又圓又大多趣怪可愛,有的果實則呈橢圓形狀,表皮粗糙,有點像大樹菠蘿。

  麵包果不單外貌趣怪可愛,而且更可食用,用開水煮沸,熟後是軟綿綿呈粉狀麵包,故稱麵包果,其味道有點像芋頭番薯,但沒有番薯那樣甜。可淡吃如芋頭、麵包,也可煮沸後再用油炸,加點鹽如薯條那樣吃,香脆可口。

  麵包果樹是南太平洋特有的植物,是波利尼西亞民族從東南亞島嶼遷徙到南太平洋時,把樹苗帶上船上移植到各海島去,因為東南亞地區和印度南部也有麵包果樹,不過品種沒有南太平洋的那樣優良,相信是熱帶海洋性氣候的環境更適宜這種果樹的生長。當麵包果成熟的季節,深夜時分會聽到好像整羣老鼠的吱吱叫聲,其實是蝙蝠在麵包果樹上大快朵頤。

  每次筆者為翻譯聖經到南太平洋出差,當地的公會同事和教牧同工都會用麵包果來招待,因為這是當地的主糧,猶如中國人以米飯為主糧。當麵包果豐收時,波利尼西亞島民懂得把果子剝皮後藏在地裏發酵,成為糊狀可存放一兩年後才食用,藉以度過饑荒的歲月。

  最近筆者到斐濟公幹,返港前託當地聖經公會的同事替我到菜市場買兩個麵包果,好讓我帶回香港。斐濟的同事竟然說,南太平洋聖經公會大樓外的花園就有一兩顆麵包果樹了,可以摘兩粒給我!不久同事就拿來兩個大如皮球的麵包果,重量足有三、四公斤!一個拿回香港給香港聖經公會同事和一些教會會友品嘗,另一個則帶到法國,給巴黎華人教會各牧師長執和教友分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