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不能放棄自己的文字工作


2555 期(2013 年 8 月 11 日)
◎ 教會觸覺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教出版社和教會之間的關係,原本就像神學院和教會的關係那麼唇齒相依,但在今天「市場主導」的氛圍下,出版社多視教會為「市場」,教會則看出版社為「供應商」,尤叫人感到惋惜。

  半個多世紀以前可不是這樣,就以五一年成立的「基督教輔僑出版社」為例,就是由當時的聖公會、循道公會、衞理公會等宗派教會合作組成,以承繼及發揚因政局轉變而停頓的廣學會出版事工。當時輔僑出版社的出版方向是很清晰的以建立教會和造就信徒為目的,例如不惜工本的編譯《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禮聘海外著名基督徒學者許牧世、章文新、謝扶雅、湯清等從事有關工作。

  其實不論戰前以至戰後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基督教出版社皆源自教會,或者最低限度與教會關係密切,例如宣道書局(宣道會)、道聲出版社(港台信義宗教會)、浸信會書局(浸信教會)等,她們的身分認同都很清晰的以教會一員自居,但漸漸多了一些「獨立」的基督教出版社,起初還因為這些出版社的負責人多是教會的中堅分子而彼此關係密切,但隨着時移世易,愈來愈多出版社可以獨立生存於教會之外,她們有自己的經營方針,亦有自己的經濟和利益考量。

  另外一個事實是,教會由七十年代起也愈來愈輕視文字及出版工作,以致客觀上將文字工作「外判」給許多獨立於教會之外的出版社,例如「突破」、「基道」、「種籽」、「卓越」、「更新資源」等,這些出版社反過來影響了教會(信徒)的「話語權」,提供了信仰論述的新方向。

  文字工作說穿了就是思想工作,你以為不重要嗎?其實十分重要,事實上誰掌握了「話語權」就是主導了人心。今日香港教會將「話語權」外判給基督教出版社,其實存在一定風險,這不等於教會要重新設立自己的出版社,而是教會要更加自覺和積極發展文字工作,培養文字人材,這樣教會的信仰承傳方才有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