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中華文化對談系列講座
 看道家之無為逍遙及基督之拯救


2520 期(2013 年 1 月 2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舉辦之基督教與中華文化對談系列講座,主題為「國情、人情、天情——如何回應家國的禮崩樂壞」。第三講已於一月五日晚,在聯會教牧中心舉行,由莫詒謀博士及李景雄牧師分別講解從禮崩樂壞看道家的無為逍遙及基督教中的逍遙與拯救。

  新亞研究所教授莫詒謀博士提到盧梭的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一切事物都是好的,一經過人的手就全變了」,莫博士指出,「禮崩樂壞」絕對不應只是以周代封建時代來審視,更不是清朝章炳鱗所講「中唐以來,禮崩樂壞」,而應該從人性來看「禮崩樂壞」。他認為人性本是惡的,因人永遠無法清除個人的私欲,故此人絕對不能離開宗教。

  莫博士又指,道家乃以「無的哲學」為基礎,並以辯證、否定的啟示為方法,演繹出其人格的獨立自由、走向自然及關心人民等內聖外王的特徵,進入「無為」與「逍遙」的境界。莫博士續言,雖然道家兩位主人老子與莊子都非宗教性哲人,但以「自由精神」走入其無為與逍遙,由此來展開其物遊、心遊、神遊的追尋,並引證法國十八世紀哲學家馬勒布朗(Malebranche)所講,自由是神的恩賜,自由和本能意志結合更是一種神祕之謎,相信道家雖非道教,但她卻是最有神韻的中華文化。最後,莫博士表示,若以道家思想來掃除人生的障礙,人必定能找到舒適安逸的生命。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李景雄牧師表示,劉小楓的著作《拯救與逍遙》,其中比較中華文化(以「逍遙」代表其中一環)與西方文藝文化(尤其是存在主義作品),其中有基督教「拯救」之意。李牧師亦對「逍遙」及「拯救」的文化背景有同樣的看法。李牧師表示,「逍遙」從老子、莊子而來,其不是基督教原有辭彙,透過「恩典」可進入「拯救」的境地,以致獲得逍遙自在。馬太福音十一章二十八至三十節記載「耶穌的軛是容易的,擔子是輕省的。」主耶穌叫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到祂那裏,就能得到安息。

  李牧師引述哲學家祁克果在他的言述,「受苦的福音」中的第二篇「如何負起輕省的擔子,儘管受苦沈重」,指出受苦的福音就是拯救世人的信息,「輕省的擔子」就是信徒負輕盈擔子輕快走上拯救之路。李牧師表示,天國已經開始了,但尚未完全實現,基督徒正在既濟和未濟之間的張力履行使命並悠然逍遙遊。在問答時段,李牧師表示,自由與神的恩典不是衝突,恩典成全了人的責任,當得救的人從神那裏得到恩典,就可自由自在負起責任,遵從神所吩咐的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