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求與有品


2476 期(2012 年 2 月 5 日)
◎ 職場攞景 ◎ 鄭景鴻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強調物質主義的消費社會,有人若對別人說,自己已到了「無求」的境界,大概很難讓人相信,反可能被視為是一種別有用心的姿態或是策略。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指一個人如果不執著追求什麼,人的品格自然會高尚。人到了甚麼都不追求的境界,人品也就自然變得清高,可以逍遙自在。

  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往往是滿有人生經歷的。當人看透了世情,對世間名利得失自然也看淡了,覺得沒有甚麼值得強求的。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范仲淹的「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就是例子。真正做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人,有很大人生智慧。

  當今的功利世界,人可以功成利就而抽身退出名利圈者,實在不易。有時候,即使有心如此,但現實亦往往不由人。有朋友在大機構打滾多年,為老闆開山拓路,公司年年賺大錢,他自己卻捱到殘。計計數,下半生的生活也應該可以無憂了,想要退下來,過些無求的日子,老闆卻軟硬兼施,不肯放人。

  正正因為世道磨人,職場中人更要知所進退,及早掌握「人到無求品自高」之道。聰明如諸葛亮,在百忙中亦不忙向自己的下一代傳授箇中真諦。他在告誡兒子的一封信〈戒子篇〉裡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要能淡泊,才能明志,以至有所成就。只是,世人總是被物慾蒙蔽,放不下、放不開。常常見到不少職埸中人,為了所謂的上進,結果把自己的身心靈都搞垮了,實在可惜。

  古人說:「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要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淡泊名利,淡泊金錢,在對物質享受的無所求中修養自己的德行,這比盲目追求物質目標更有長遠的意義。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八34)道理相近,意義卻更深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