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健康來把關?


2460 期(2011 年 10 月 16 日)
◎ 教會之聲 ◎ 鄺偉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向參加主日崇拜的會眾提問:「有誰是每天都要吃藥?」竟然有八成以上的人舉手示意。難怪有人說香港是肆藥的天堂,也是藥物的第三世界。據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關於香港成年人對營養關注的調查報告:購買健康食品的次數以教育程度較高、全職就業為多,而且大部分的藥物資料來源主要從朋友、同事、醫生所得;期望服藥後可增強健康、補充營養、預防疾病及改善外貌(如肌膚、纖體等)。

  其實,這種醫藥消費文化所推銷的健康生活哲學,已成功滲透進入各社會階層中,有在商場酒店會所中進行;亦有以健康講座、明星效應、餐會抽獎等作招徠,並以連銷店優惠、會員傳銷等,甚至以廣告形式刊登於各類傳媒上,大有全民起動之勢,影響深遠。試從四方面回應這個潮流。

  一、濫用藥物的文化泛濫

  隨著社會進步及經濟條件的發達,威脅現代人的健康因素,卻是生活習慣的改變(睡眠不足、少運動、疲勞過度等)及飲食習慣的變化(快餐、「四高」食物等)。另一方面是愛吃藥的習慣,原因多是:「有病醫病,無病強身」的保健觀念,亦習慣完全倚賴醫生,認為藥物治療才會康復;也因忙碌或諱疾忌醫,購買成藥療病,在缺乏常識下濫用藥物,以致產生許多後遺症。當責備青少年濫藥時,竟是「全城淪陷」濫藥。

  二、醫療昂貴的走向自醫

  隨著學識、收入、健康意識提高,人們對健康的看法,逐漸由過去以服藥治病的觀念轉變為「日常保健」的觀念,亦即「預防醫學」,積極主動的追求如何維持健康的觀念,而保健食品就在此種需求下應運而生。根據二零零二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發達國家除使用傳統醫療方法外,亦選擇輔助及替代療法作預防疾病發生,如法國佔75%,加拿大有70%,美國也有48%等。另一方面也因醫療費用成本不斷暴升,無論個人或政府承擔均屬沈重,故全球趨向「自我照顧」,「全人健康」,「健康食品」等,以「少病是福」為目標。

  三、藥物工業的主宰良藥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所謂「健康」,並不是沒有疾病,而是身心靈能夠與周遭環境達到調適。雖然市場琳瑯滿目新產品,但品質良莠不齊,故政府忠告使用者瞭解自己體質及需要,慎選製造廠及詢問營養師等。但在有限的醫療及醫藥選擇下,我們已漸被藥物霸權壟斷了健康,蠶食了我們的生命意義,在不自覺下仍迷信競爭市場的可靠性,以為是可提供個人需耍及期望,在消費自主的模式中尋找喜悅,以為愈多吃藥物就會愈健康,忘記了副作用、後遺症,也忘記了身體是聖靈的殿,要保養、愛惜,是要延續健康,不是廷長苦果,不要以藥物換取痛苦。減少藥物,調整身心靈的全人健康,基督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因為「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勿將健康主權交給生產商。

  四、主權定位的唯獨是主

  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性調查報告:真正健康的人僅佔5%,有病的佔20%,其餘75%是「亞健康」,或稱為「不健康」、「作病」狀態。「對症下藥」不一定是完全正確,有時病症並非問題所在,應查出原因,才是治標治本。為了維護和促進健康,應確立以人為中心,以神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而不單以治療為中心。故此全人健康為重要,並以身心靈與處境調適。「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約三2)保羅也建議提摩太:「因你胃心不清,屢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提前五23),避免藥石亂投,懇求聖靈引導建立健康身體,健康教會,健康社會。

  

鄺偉衡(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