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一葬事,長一睿智


2353 期(2009 年 9 月 20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日本有一種『臨記』,既不是電影茄哩啡,也不是電視台特約演員,他們只會應召出動,專為客人在婚宴或喪禮儀式中充撐場面,營造客人賓客如雲的假象。」

 

   《蘋果日報》22·9·2009

  曾聽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說話:一個人有否真正朋友,不單看他婚禮有多少賓客,而是看他的喪禮還有幾多來賓。

  在世?叱風雲的日子,相識滿天下,大小喜慶呼朋喚友,必定杯盤狼藉,場面哄動。但來者是否真心朋友,與喜樂的人同樂;抑或只是「俾面派對」,皮笑肉不笑的打躬作揖,心底卻把你罵個狗血淋頭,就不得而知。但不論如何,只要場面熱鬧擁擠,主客各取所需,就皆大歡喜。

  只是喪禮就有點不同,生榮死了就百事哀,不用再給甚麼面子。中國人擅長為名人搞的甚麼治喪委員會,緊張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的,心中多念及自己的社經地位跟死者是否對等,而不一定對死者有甚麼懷念。所以看一個名人多不多真正朋友,不是看他死後治喪委員會的名單,而是看沒份參加治喪委員會卻仍肯出席喪禮的人數。

  出席朋友的喪禮,是陪他走到長河畔的渡頭,目送他登上船,駛向彼岸。英國著名詩人唐約翰(John Donne)曾經寫有「喪鐘為誰而鳴」的短文,提醒我們喪鐘不僅為死者而鳴,也是為生者而敲,因為人類本為一體:「教會安葬一個人也與我有關,因為所有人的生命卻是同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屬於同一卷書;一個人死了,就好像書中的一章,並不會被撕去,而是被轉變為另一種更美好的語言??」

  所以葬禮雖然是為死者而辦,卻也為活著的人而設。你出席喪禮,只是送別一位生命途程上的先行者,鞠躬、默哀、唱詩、誦經、祈禱、瞻仰、禮成;你其實不僅在旁觀一場戲,彷彿自己沒分,而是預習了人生必經的歷程。喪鐘不只為死人而敲,也是為送別他的人而鳴,喪禮也如是。

  日本人是一個看重禮儀的民族,婚禮和喪禮若賓客稀少,總不成體統,遂想出了「出租賓客」這個綽頭,也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喪禮少人來的確很悲哀,彷彿一生白過了,身邊沒有一個想念他的人。所以出席親友的喪禮,真的不容怠懶。把別人的葬禮,當作自己的葬禮,經一葬事,長一睿智,得益的最終是自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