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與靈性


2311 期(2008 年 12 月 7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們交替地將人視為一個客觀的事實,從科學去研究和分析他的基本構造和元素;而作為一個屬靈的存有,其命運則為信徒所感知的事實。前者是數量的、複雜性和必然性的領域:科學的成功是它將一切還原為數字與定理。後者則屬質量的、簡約性和自由的範疇:在這生命無限多樣性之中,重要的永遠是在是與非、順從與不順從、存有與非存有之間的抉擇;而整個人都牽涉在這個抉擇之中。在這兩者之間,並沒有邏輯上和解的可能,因為我們的腦袋並不足以同時看通這兩方面。也就是說,它們各自代表了同一個事實的不同方面,而任何想用一方去否定另外一方的企圖,都注定徒然。

  「......在這裡或可稱之為『雙重因果關係』(double causality)。從一個科學、技術和客觀的角度,人在他的物質和心理的構造和演化上,似乎無可避免地被一個直接和絕對的因果關係所決定。看來如果有人能夠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刻,將他存有的所有物理的、化學的和心理的成分組合起來,他就能夠從而決定下一刻會帶來的必然後果。......但這永遠只是一種事後的理解。在精神生活中,有太多可能會介入的影響(當中大可以有聖靈直接的介入),以致我們難以確實預期在任何特定的精神狀態中,會引發的心理反應。這一類預測只是有效於物理的因果關係。

  「同樣地,雖然科學尋求—而甚至在這裡亦有一定的難度—參透那支配著生物演化每一個轉變的直接因果關係,它亦無法解釋演化的過程本身,以及它為甚麼會邁往一個方向,遵照著一個計畫,明白地完成世界的命運—世界的生命,一個跟個別生物不同層次的生命。

  「......這樣,伴隨著即時的科學性因果關係並獨立於它之外,是一個超越的因果關係,因為它牽涉一個不同的層面。那就是說,有一個總體的計畫,統涉著個別現象之間的關係,並在演化的過程中賦予它們個別的重要性,以致它們一起邁向世界命運的實現與完成。說到『命運』和『總體的計畫』,就是說到『靈』(Spirit),那超越並統涉可見現實的實體。」Paul Tournier, “The Person Reborn”, pp.22~25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對人的理解亦逐漸從一個純粹屬物的層面,進步到一個包括物質以外的層次。譬如說透過心理分析,我們認識到一個人身體內的化學平衡、荷爾蒙分泌並不足以解釋他生活的態度和行為。而這種認知仍然可以是很科學化的。每一個心理或心因性的毛病,都不難辨認出一些客觀和直接的原因;用心理分析的技巧追溯下去,甚至可以發掘出一些更深層甚至乎形而上的原因。但跟物理科學一樣,處理的數據和內容不錯是不同了,方法和過程卻沒有基本上的差異。

  那麼,舉例來說,我們所作的一個決定,到底是聖靈的感動還是個人的想法和心理作用?

  從一個科學的因果關係來說,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可以追溯到一個直接和客觀的原因,因此似乎是必然和無可避免的。首先,我們之所以對某個問題有某種想法和立場,是因為我們看過某幾本書,聽過某些人的談論,甚至只是因為意外地遇過某些特殊的經歷。但至於我們為甚麼會看那幾本書而不是另外的幾本,為甚麼會聽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又或者為甚麼會同意某些觀點而對其他的意見感到如此厭煩,那卻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而因為我們只能透過一些想法去理解聖靈的感動和「亮光」,看來我們所有的宗教信念,似乎都無法擺脫我們過去曾經受過的影響,包括一切正面和負面的經驗了。

  而從一個超越的因果關係來說,這一切客觀的際遇以及主觀的精神現象之所以如此串連,亦可以被視為我們屬靈旅程的實踐和完成。回望一連串影響我們至深的機遇和事件,彷彿是順從著一個更高的意志,引領到今天我們所在的境地。而當我們向前展望,事情卻又並不是非如此不可,一切仍然充滿可能與生機。

  從一個屬靈的眼光去看,縱然我們仍然可以理性地去找出一件事的直接誘因和背後的心理條件,我們卻已不再滿足於這個層面的解釋。我們要找出事件對我們的意義—上帝要透過它告訴我們些甚麼,要藉著它引領我們到那裡?我們嘗試將上帝重新納入生命之中,不再視祂為一件外在的事件,例如只是一個假設或精神上的安慰,而是在祂所統轄的事件中,尋求祂的蹤影。然後一切的事物,包括科學發現的自然定理,甚至乎心理分析所發現的精神作用,都披上了一層超越的、屬靈的意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