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品牌


2256 期(2007 年 11 月 18 日)
◎ 放眼世界 ◎ 譚偉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近來和家人逛超級巿場時,發覺愈來愈多農產品的包裝上印有生產來源地的資料。原來同一款蔬菜,如果是來自不同的原產地,價錢也會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甚至有幾倍的差別。

  最近我在互聯網上看到英國人也特別注重農產品的生產地。而愈來愈多的英國人選擇到「週日巿集」購買新鮮種植的蔬菜。原來英國人覺得「週日巿集」的蔬菜不但新鮮,而且他們可以有機會直接接觸到親自種植出這些蔬菜的農夫。這種直接跟農夫買菜的方法,能增加巿民對農產品的信心,亦可以確保食物的品質。

  而在日本,原來該國農業利用特別的規格標籤,使每批的農作物也有個別的識別。農民必須自行將其生產的產品,以塑膠袋包好並貼上條碼;條碼上印有產品的品種、價格,有部分甚至連農夫的名稱及相片也放在包裝袋上。待出產農作物到各地巿場後,巿民能識別農作物的原產地以及生產者的資料。這種方法可以令巿民放心吃到新鮮的蔬菜,因為包裝袋印有農夫的姓名及相片,當食品有任何問題,農夫也需要承擔責任,最終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水平。我知道日本的巿民,當吃到新鮮的農產品,有時也會寄信給農夫以表謝意。

  究竟這種新消費模式給予我們甚麼啟迪呢?面對巿民趨向追求優質產品,貨品以便宜取勝已不是唯一有效的發展方向。眾所周知香港商貿並不能以成本價格與中國內地巿場直接競爭,建立優質貨品與商貿信譽才是一條可行的出路。最近阿里巴巴成功在港上巿,其實七年前我已與馬雲認識,現在他是全中國最大B2B商易平台公司的領導人。他能成功地將中國商易平台建立在互聯網上,顯示中國地大物博擁有很多商貿機會。而香港在這個商機處處的環境下,怎樣從各方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這務必要香港人繼續提升商品的質量,以及保持良好信譽條件,才能保持競爭能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