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輔導


2253 期(2007 年 10 月 28 日)
◎ 輔導小百科 ◎ 區祥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傳道者說: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沒有人能不哭泣、不哀慟,這是人生的一部分,它的出現在上主的安排中,是有一個定時的。

  當一個人面對一些個人的損失的時候,哀傷是一個自然反應,有人稱這過程為哀傷工作(grief work),意味著我們是要花一點時間和心力去面對的。最普通的哀傷是親人的去世。不過,失業、失婚、失去身體其中一樣肢體,甚或失去一隻寵物,也可以帶來哀傷的反應

  我們哀傷反應的強度與我們對失去的人或物件投注的感情成正比。它也與失去的情況是突然其來還是有足夠心理準備,如父母因長期病患而去逝,因預備的時間較長,即時的哀傷反應較親人意外喪生來得容易接受。

  研究哀傷的專家告訴我們,哀傷是有不同的階段和歷程的。最出名的是Elizabeth Kwbler–Ross,她研究死亡與哀慟的課題,發現哀傷有五個階段,包括即時的震驚與麻木之後出現的否認,說那是不可能的,那人尚在生;第二個階段是憤怒,對象可以是離世的人為何離自己而去,自己為何不能阻止事情發生,甚至憤怒神不施拯救。第三個階段是討價還價,問自己可否代替失去的人,失去可否遲一點才發生。但這些憤怒和討價還價也改變不了事實之後,哀傷的人會跌進情緒的幽谷。最後一個階段是幽谷期過後,哀傷的人接受失去的事實,並重新投入正常的生活,這過程半年至兩年不等。

  要輔導哀傷的人,我們是一個同行者的角色,保護哀傷的人有足夠的空間去哀哭。有時候,不作太多太早的安慰說話,只是默默在旁陪伴,或給予一雙聆聽的耳朵。

  哀傷的人能對失去的人物作有意義的回顧是重要的,讓失去的人物成為哀傷者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完全的失去,而是另一種方式的保存。或許在一些週年紀念,多作陪伴,給哀傷者訴說的機會,也相信雲上有太陽,哀慟過後是會重新有歡笑與跳舞,生命會繼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專題】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