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長者尊嚴~老人癡呆症與教會牧養


2233 期(2007 年 6 月 10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對於歷史比較悠久的教會,如何牧養老年教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老年教友參加了教會幾十年,一直是教會的中流砥柱,年輕時有教過主日學或開荒佈道;中年時也許因忙於事業而較為疏離,但不少仍熱心捐獻,或做執事值理以回饋教會;到步入耆英之年,身體開始衰老,甚至返教會崇拜也不容易。對於這一大群曾經默默耕耘付出過的長者教友,教會如何關心和牧養他們,可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和老年人的壽命延長(香港男士平均壽命是七十九歲,女士是八十四歲),老年人遇上的問題和疾病也愈來愈多,其中最困擾的是老人癡呆症。老人癡呆症是一種腦細胞退化的疾病,患者的腦功能會逐漸衰退而變得健忘及智力退化,患者的性格也會有所改變,例如影響到其脾氣和待人處事的態度。根據世界各地的研究顯示,約百分之五至十的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士患上不同程度的癡呆症。而在香港,七十歲以上的患者逾七萬人,佔同齡人口百分之九點三。

  教會長者患老人癡呆的為數也不少,而教會的中青年教友,其家庭的長者,也極有可能患上此病。教會若要好好牧養長者,或幫助信徒關心和牧養家中的老人家,不可或缺的就是加強對老人癡呆症的認識,與及提供資源以支援當事人,減輕和分擔他們的壓力。

  教會可以做和應該做的起碼有下述各項:

  ●組織探訪小組,定期探訪患上老人癡呆症的教友或教友親屬。

  ●增強教牧人員及探訪義工對老人癡呆症的認識,俾較全面掌握患者的需要,在探訪時對症下藥,例如透過舊照片和古老的詩歌引發他們的回憶,以肯定他們的自尊和價值。

  ●可租用復康巴士或加強接送服務,讓不便於行的長者得繼續出席教友聚會;亦需改善教會建築物之有關設施和間格,方便輪椅出入和長者使用。

  ●支援家中有老人癡呆症患者的教友,如成立家 屬小組,彼此分享經驗,減低因照顧患者而帶來的焦慮和壓力。

  ●可善用社區的社會服務資源,如老人日間護理中心、老人暫託服務等;或透過彼此合作,教會也可發展老人日間管託服務,讓長者有個好去處。

  香港教會快速增長於六、七十年代,當時教會的中堅分子(包括信徒和教牧),今天泰半已是老人家,早已自教會前線退下來。長者面對的疾病,以老人癡呆症及柏金遜症居多,教會可不能忽視長者教友的關懷牧養,更不能「功利地」視之為無助於傳福音和教會增長。

  若干年前香港大學前校長黃麗松,其患老人癡呆症的妻子在校園失蹤,後不幸證實墮崖身亡,此事令黃麗松大受打擊,心中充滿悔咎。牧養老人癡呆症患者,也是教會責無旁貸的福音職事。耶穌在十字架上兩顧其母(約十九26-27),今天我們豈能對長者的需要無動於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