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鍛鍊


2227 期(2007 年 4 月 29 日)
◎ 情理互動 ◎ 陳孟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大學》

  記得有好幾齣荷李活商業電影,都曾經用過這樣的一個題材:一個普通人(甚至本來是一個賊),機緣巧合,以至於誤打誤撞,竟然無意中成為了人民英雄;當事人自己也覺得好笑,更加不明白別人為甚麼會這樣看自己為英雄。

  立中兄是一個坦蕩君子,當我在前兩期文章〈十年如一日〉中「表揚」他誠懇的時候,他便覺得臉紅和汗顏,這也不是他故作謙遜,而只因為他覺得做人誠懇是本該如此的,「是市井皆曉的尋常生活態度」,沒有甚麼大不了。

  這倒給我很多感觸。無疑,「做人誠懇」是很基本應有的生活態度,但事實上,不是很多人能夠做得到,自欺欺人反而是經常看得見的現實。欺人的原因,在商業社會裡,主要是為了利益或為了自保。自欺的動機,則較為複雜,心理情結的動力很關鍵,例如因為不自覺地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透過自欺,將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加在自己身上,作為心理補償。總而言之,「做人誠懇」雖然應該是很根本的人生態度,但如果有人能夠踏踏實實地實踐出來,依然是很可敬的。

  事實上,最基本的人生價值,也同時是最高的道德理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不是最基本的做人態度嗎?它們卻也是經書裡的最高道德原則。孔孟說:人有別於禽獸幾稀矣,就只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謙讓之心等等,但這些人之所以為人的特徵,卻往往亦是「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說到格物致知,我也想回應一下上期立中兄對「學術」似乎表達了的輕貶之意。他說:「寫作與講道有時跟學術研究可以有很大的差異。」這確實是不可否認的。但有趣的是,歷來最受歡迎和影響最深遠的講員,大部分是學者型的;近二三十年華人教會的情況,可以印證這一點。立中兄也提及聖經內容不多以學術研究的形式表達,我覺得,那先要問甚麼是學術研究的實質。假如說廣泛觀察、慎思明辨就是格物致知、學術研究的實質,那麼傳道書、箴言等明顯有這種素質;再廣泛一點說,所有的聖經作者,固然是忠心地傳講上帝的信息,這是由上而下的個人關懷,但表達信息的時候,聖經作者都需要採用人間語言,那就需要對文化環境廣泛觀察、慎思明辨。

  關於作家和學者的關係,我想起中國著名作家王蒙的說話:「作家不一定是學者,誠然。但是大作家都是非常非常有學問的人。」我覺得,這幾句說話是語重心長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