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女兒談生與死


2175 期(2006 年 4 月 30 日)
◎ 文林 ◎ 歐啟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親愛的女兒貞貞: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是否一定要知生,才知死?還是要知生,更要知死?生生死死,好像是很遙遠,亦好像在面前。我嘗試不用哲理的眼光看這問題,而改為用較感性的態度和你談一談,希望你有耐性看完這封信。

  已故台灣作家杏林子曾這樣說過:「活著的時候,疑慮牽掛著死;死的時候,又眷眷棧戀著生。無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疲累。」是的,當我們仍然生存的時候,我們並不察覺到生命的寶貴,例如一些小孩子,被父母責備兩句後,便跳樓輕生。其實正如聖經所說:「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他手中。」(伯十二10),隨意了結自己的生命,確實是令這位造物主心痛的。

  千百年來,不少哲學家都問:我為何要生存?但至今仍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其實人如果離開了神,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很多道德性的問題,如果沒有聖經作依歸,都是相對的。你同意嗎?

  但我較喜歡問自己這問題:我一生人如何活才有意義?如何活才是死而無憾?每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一生是為自己而活,所以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作出發點。有人一生都是為別人而活,德蘭修女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一生都是服侍面臨死亡的弱者。而我卻如何?我只希望在我一生中,能夠盡上及完成自己在世的責任。在家中,我既是父親、兒子、亦是丈夫,在學校則是一個教師,我希望在不同的角色上都能盡上責任。

  「人生不在乎長短,只在乎其意義」。這是一句很老土的說話,但又是那麼真實。但人生的意義如何定位?在這功利的社會,一切都是以能否賺錢、能否增值為主。你有名、有利和有地位,便有價值和有意義。所以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在教育上,但不是要培育下一代人才,而是培育有才幹的人,來為香港賺更多的錢。這是否正確?

  有人說,人生有數件事你是不能選擇的,比方我們的出生、性別、遺傳基因等等。正如詩人所說:「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詩一三九13),既然是上天賦與,自己亦無從選擇,便需要坦然接受。但我卻發覺到你們年輕人,不少並不能接納自己,他們經常不滿意自己的外貌或表現,我認為這是不必要的。其實內涵更勝於外表,憑外表只能吸引人家一時,但並不持久。你對自我的肯定,遠比別人對你的肯定來得重要和實際。緊張別人怎樣評價自己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過分關注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美。凡事從積極方面看,相信會活得更開心。你甚至可以將你的弱點自娛或娛樂他人,這亦是一樂也。記得多年前,當我還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年的萬聖節,我和一些美國同學逐家逐戶拍門取糖果,由於我個子矮小,所以我扮作鐘樓駝俠裡的駝背子,被人用鐵鍊鎖著,楚楚可憐,直到現在那情景仍歷歷在目。

  死又如何?任何人都會對死亡有恐懼感,原因是不知道死後會如何。但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們將來一定會在天家與主同在,我們要憑信心接受。主耶穌這樣應許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十四1-3)

  多年前讀過一份研究報告,探討人類的痛苦。報告指出人類最大的痛苦是配偶的死亡,其次便是離婚。難怪宋代著名詞人蘇軾喪妻十年之後,仍有感而發:「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生離死別,是在所難免,問題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而已。

  早一陣子,我和太太出席一個喪禮。死者是一個教友的母親,她目不識丁,但很受別人的敬重。她晚年得了腎病,要日日洗肚,但她仍定期往醫院當義工,探訪一些患腎病的病人,以過來人的身分鼓勵他們繼續生存,事實上亦有成效。所以人的價值不在乎其身分地位,只要對人有貢獻便有價值。

  有時我會問自己:他朝一日我離世,我能留下甚麼在你心中?如果我有任何優點的話,能否成為你的榜樣?這問題在你心中是否很遙遠?好了,不如就此擱筆吧。希望藉著這封信,能夠給你一些反思。死亡能夠提醒我們察覺生存的重要,從而活出更美好的生命。「活著就是精彩」,精彩就在於有意義地活著。我想生存的意義就在此了。

  最後送給你一句金句:「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十六11)

父親

  零六年三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