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賽亞式的和平


2019 期(2003 年 5 月 4 日)
◎ 神學縱橫 ◎ 羅永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莫說當代的香港青少年,就是所有未達退休之年的香港人都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苦痛。最近的美伊戰爭距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只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新聞。很自然地,我們對戰爭很難作深切的反省,教會和信徒也不感到需要關心戰爭問題。從三月二十日美軍向伊拉克開戰到美軍進駐巴格達,美伊戰爭持續不到一個月便結束了。我們曾經抗議美英出兵,不是因為一種盲目的反戰心態,而是找不到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一場不義之戰,然而,莫說是香港,就是歐洲多國,甚至在美國國內的譴責聲音都不能改變美國執政者的決定。

  我相信,除了瘋子之外,沒有人會反對「戰爭是殘酷的,是逼不得已的」。反恐怖活動、消滅巨大殺傷力武器,救伊拉克人民脫離獨裁統治和為他們建立民主社會,甚至把薩達姆標籤為魔鬼等等,都成為了布殊冠冕堂皇的出兵理由。這些理由是否真的能為這次出兵提供足夠的支持呢?我們都承認,人民的幸福和國家的富強是每一個政府的首要責任,可是,我們不能透過侵略履行這些責任,凡是出於仇恨和私利的都是不義之戰。

  一月在意大利的亞西西(Assisi)舉行了一個世界宗教和平高峰會議,來自十二個宗教,包括三十一個基督宗教的代表於二十四日發表了一分宣言,強調﹕要建立和平,就必須要愛鄰舍,其口號是「己所欲,施於人」。這份宣言的第一條清楚地反映這十二個宗教追求和平的共同立場﹕

  「我們有責任宣揚我們的信念,暴力和恐怖主義與真的宗教精神相違。我們譴責一切奉神名或以宗教名義藉暴力和戰爭進行的反擊,並竭盡所能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成因。」

  宣言更指出,沒有人可以單獨地享受幸福,沒有和平則不可能有幸福,沒有公義則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而自私、仇恨和暴力都只能製造不義;只有互相尊重,我們才能和平共處。

  是的,對基督徒來說,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肢體就一同受苦,這是我們的信仰精神。基於這精神,我們不應該再繼續強調「聖戰」或「正義之戰」,因為這些都很容易被濫用作滿足私欲的借口,向上帝呼求勝利,或藉虔誠的祈禱行為粉飾惡行。正如德國Kurhessen-Waldeck信義會的主教Martin Hein在開戰翌日的合一和平崇拜講道中強調,聖經不是教我們甚麼是公義的戰爭,更不是教我們為戰爭找理由,而是要我們學習怎樣實現和保持公義的和平。當戰爭是無可避免時,我們更必須認定,戰爭的直接作用是破壞和殺害,縱使它可能間接的帶來解放或和平,它卻首先製造生靈塗炭,家破人亡。

  德國天主教主教議會在二○○○年十月發表了一分名為「公義的和平」文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文件所強調的「公義的和平」,正是教會的一個自我反省。因為教會曾經以「聖戰」為名,卻以「政治目的為實」,發動多次的「十字軍東征」。戰爭可以有自我目的嗎?基督教信仰不可能認同「為戰爭而戰爭」,更加要反對不義之戰。戰爭唯一的目的是「間接的拯救」,那麼「拯救」便是最終目的,而上帝的拯救途徑是基督的十字架,不是暴力。耶穌作王沒有讓他的臣民為他爭戰,卻是以和平的十字架達成拯救的目的。因此,文件中提出,教會在世界中應該活出「彌賽亞式的和平」(Messianic Peace),而教會也應該成為「和平的聖禮」(Sacrament of Peace),為和平的福音作見證,實現上帝所應許的和平,縱使要獻上自己。

  我們無法阻止這場戰爭,在強弱懸殊的形勢下,美伊戰爭很快便結束了。可是這只是一場戰爭的停止,戰爭卻不會因為勝負的決定而消失於歷史,因為人的罪惡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短短數十年,人類不是不斷地飽受著戰火的煎熬嗎!戰爭是殘酷的,但更殘酷的是我們讓戰爭繼續下去,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正視我們的罪惡,沒有足夠的活出「彌賽亞式的和平」。這樣,回教組織會繼續發動恐怖襲擊,美國會繼續發動戰爭,還有更多更多各式各樣的戰爭。說不定下一次在香港的你和我,都不能再避免戰爭給我們的直接傷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專題專訪】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開卷有益】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妹頭記事簿】

【余Sir信箱】

【有夢人生】

【交流點】

【生命道場】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

【Q版校園】

【漫畫T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