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我們需要更多聲音


1891 期(2000 年 11 月 19 日)
◎ 交流點 ◎ 鄭順佳(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很欣賞蔡兄的勇氣,到論壇作「箭靶」。有時我想,如此出席論壇,是否有意義。彷彿被一群非理性的人謾罵只有捱打的份兒。看來與會者大多「醉翁之意」不在「理」講理的理。客觀的討論,真相的探求,在後現代的大氣候下,根本已被否定。也許醉翁之意只在「秀」,看秀的秀。看到別人被「玩殘」,自己快感大增。近年流行的,看來不外乎拆毀主義、否定主義、出位主義、扮弱勢主義、鋤弱扶強主義。不過這些都經過小心包裝,高呼維護自由和人權,自以為站在真理的一方。然而不少參予者都未能察覺,他們在威脅他人的自由,在踐踏他人的人權,是「政治正確秀」的參與者。看來某些大學教授正鼓吹如此的風氣。

  當然我也十分憂心香港社會的性泛濫。有位牧者告訴筆者,以往教會教導在男女關係中,姊妹得作把關人,因為弟兄容易產生性衝動。可是時移世易,現在得教導弟兄作把關人,因為姊妹容易感情用事,弟兄較理性,故應作最後防線。這是有事實根據的。如此轉變未知應否歸功於現代的傳媒,包括只穿三點式混身冒汗的廣告?

  我更憂心學校如何教授性教育。我很體諒老師覺得尷尬,不過在進行性教育(包括男女關係)的當兒,價值的教育又如何?我也憂心教會放下這戰線。性問題已不能單靠教會紀律處理。我相信沈默的大多數是不贊同這種性開放的氣候,不過卻沒有足夠人站出來。我們需要更多更多的聲音,不單教會聯手,也可與未信者聯手,一同表達意見。

  神學院當然責無旁貸,宜多在此下工夫,不單研究信仰之內的論證,也得探討信仰以外的原委。作為教牧人員,更宜鼓勵有潛質的信徒,在此多作反省,成立好些研究小組,並多在報章上回應,甚或在論壇上參與辯論。事情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不然又何以對下一代交待?又何以安然執行紀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