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共負世紀新使命:與貧窮人同行」


1834 期(1999 年 10 月 17 日)
◎ 文林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公元二千年離我們不足百日之遙,近期社會上的熱門話題是數碼港、互聯網、資訊高速公路,以及迪士尼主題公園等等,一切以物質來定位,基督教圈內的熱門話題則是「新世紀、新使命」。

  當我靜心思索廿一世紀的新使命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申命記十五章十至十一節,摩西向新一代的以色列重申神的命令;「你們不可自私、要慷慨施與,上主就會事事賜福你們,你們居住土地常有貧窮的同胞,所以我命令你們,你們必須慷慨對待他們。」

  生活在物質豐富,科技發達的社會裡,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了貧窮人,香港看來一片安定繁榮,歌舞昇平,貧窮怎會存在呢?

  然而,儘管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不斷進步,法制,福利也開始建立了起來,貧窮卻仍然確確實實在於你我的身邊,仍有許多貧窮人居住在我們當中。他們生活在挫折中,人生的道路坎坷崎嶇,他們需要扶持和幫助,紓貧解困。我們當存憐憫和諒解,以愛心慷慨接待他們。這是一條蒙福之路,也是神的命令。

  或者我們會問:究竟貧窮人在哪裡?我立即聯想到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四節,耶穌論到末世審判時,如此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失業者、露宿者、籠屋者、獨居老人、單親家庭、長年患病的,他們每天都生活在飢餓和口渴的壓力底下;合約勞工和非法入境者,乃至新移民,他們飽受歧視和排擠,他們都是居住在我們當中的客旅;還有,在戰火、天災中失去家園的人們。

  受虐待的兒童、要出賣肉體為生的妓女,都是陷於赤身露體中的不幸者,童黨、囚犯,他們活在孤單,沒有明天的生活中。這一群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都是耶穌所說的貧窮人。

  他們在看來都是卑賤的,是微不足道的,對待他們好,也不見得會有甚麼回報。但是,神卻看重他們,因為他們也是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的,是神所愛的。他們是神吩咐我們要給他們吃、給他們渴、留他們住、給他們穿、看顧他們、探望他們的人。這是耶穌的命令,同時也是一條蒙福之路。

  因此,「與貧窮人同行」,就是一條義不容辭,無可推諉的使命;一條看來古老,卻歷久彌新的使命。因為,在我們居住的土地「常有貧窮的同胞」,我們不可堵塞了愛心,見貧不助,見死不救。「與貧窮人同行」,這是神的命令,這也是一條蒙福之路。

  申命記又說:不可自私,要慷慨施與。

  因此,我們:(1)不可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念別人的事。(2)不要單顧教會內的事,也要顧念教會外的事,關心社會中最小的,無權無勢的群體;(3)不要過度積蓄財富,要與貧窮人分享。

  除此以外,我們更可積極地:(1)改變社會對物質的觀念;(2)參與改變貧富懸殊的情況;(3)認領一個貧窮的群體,例如:失業勞工、合約勞工、破碎家庭、露宿者、新移民等。(4)以奉獻和禱告支持從事關心貧窮人事工的福音機構。

  「與貧窮人同行」,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使命,卻是廿一世紀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一條叫教會和信徒蒙福之路。

   (編按: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將於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六日舉行「廿一世紀香港教會使命諮詢會議」,為配合會議主題及內容,該會特別邀請教會及機構領袖、神學院教授執筆,作出適切之回應。本文由協進會供稿,作者為諮詢會議之籌備委員。)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