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千年離我們不足百日之遙,近期社會上的熱門話題是數碼港、互聯網、資訊高速公路,以及迪士尼主題公園等等,一切以物質來定位,基督教圈內的熱門話題則是「新世紀、新使命」。
當我靜心思索廿一世紀的新使命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申命記十五章十至十一節,摩西向新一代的以色列重申神的命令;「你們不可自私、要慷慨施與,上主就會事事賜福你們,你們居住土地常有貧窮的同胞,所以我命令你們,你們必須慷慨對待他們。」
生活在物質豐富,科技發達的社會裡,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了貧窮人,香港看來一片安定繁榮,歌舞昇平,貧窮怎會存在呢?
然而,儘管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不斷進步,法制,福利也開始建立了起來,貧窮卻仍然確確實實在於你我的身邊,仍有許多貧窮人居住在我們當中。他們生活在挫折中,人生的道路坎坷崎嶇,他們需要扶持和幫助,紓貧解困。我們當存憐憫和諒解,以愛心慷慨接待他們。這是一條蒙福之路,也是神的命令。
或者我們會問:究竟貧窮人在哪裡?我立即聯想到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四節,耶穌論到末世審判時,如此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失業者、露宿者、籠屋者、獨居老人、單親家庭、長年患病的,他們每天都生活在飢餓和口渴的壓力底下;合約勞工和非法入境者,乃至新移民,他們飽受歧視和排擠,他們都是居住在我們當中的客旅;還有,在戰火、天災中失去家園的人們。
受虐待的兒童、要出賣肉體為生的妓女,都是陷於赤身露體中的不幸者,童黨、囚犯,他們活在孤單,沒有明天的生活中。這一群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都是耶穌所說的貧窮人。
他們在看來都是卑賤的,是微不足道的,對待他們好,也不見得會有甚麼回報。但是,神卻看重他們,因為他們也是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的,是神所愛的。他們是神吩咐我們要給他們吃、給他們渴、留他們住、給他們穿、看顧他們、探望他們的人。這是耶穌的命令,同時也是一條蒙福之路。
因此,「與貧窮人同行」,就是一條義不容辭,無可推諉的使命;一條看來古老,卻歷久彌新的使命。因為,在我們居住的土地「常有貧窮的同胞」,我們不可堵塞了愛心,見貧不助,見死不救。「與貧窮人同行」,這是神的命令,這也是一條蒙福之路。
申命記又說:不可自私,要慷慨施與。
因此,我們:(1)不可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念別人的事。(2)不要單顧教會內的事,也要顧念教會外的事,關心社會中最小的,無權無勢的群體;(3)不要過度積蓄財富,要與貧窮人分享。
除此以外,我們更可積極地:(1)改變社會對物質的觀念;(2)參與改變貧富懸殊的情況;(3)認領一個貧窮的群體,例如:失業勞工、合約勞工、破碎家庭、露宿者、新移民等。(4)以奉獻和禱告支持從事關心貧窮人事工的福音機構。
「與貧窮人同行」,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使命,卻是廿一世紀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一條叫教會和信徒蒙福之路。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
「貞潔運動就是把從神而來的聖潔與真愛,藉禱告、造就注入信徒的母
「公開組季軍—陳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