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戰士在哪裡?


1831 期(1999 年 9 月 26 日)
◎ 教會之聲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隨著女性主義抬頭,傳統的男女角色混淆,教會不期然也受到衝擊。一方面女性在教會的角色經漫長艱苦爭取後得到確認,從近年來不少傳統宗派按立女牧師可見;另一方面男性在教會卻舉步維艱,未知出路在哪裏!此文撰寫的取向不是簡化地重提男尊女卑,於是在柔弱姊妹面前,弟兄豈能不作大丈夫?更重要的是本港華人教會生態不但陰盛陽衰(較社會男女比例差距還大),還存在濃烈的陰性氣質。

  無論任何年齡踏足教會,他(或她)接觸較多的必是姊妹;上兒童或少年級主日學時,放眼盡是女教師;崇拜的招待或司事,多是女性;青少年團契導師亦是姊妹居多;熱心返祈禱會的,也是姊妹禱聲不絕。正因姊妹在堂會內發揮極大影響力,即或她們被拒於某些建制決策領導層內,教會「陰性化」的趨勢仍是值得正視的。

  檢視當下教會生態,不難發現本港大多堂會呈現陰性氣質:內向關注神的家過於上帝國度、重視感受而輕看思考、以和為貴而視異議為破壞合一。無疑,保羅形容教會扮演基督新婦的角色(弗五26-27;林後十一2),但在現今的堂會裏,往往理解為惟獨耶穌與我之間的私有化關係,於是使部分追求超越或終極意義的男性感到躺在耶穌胸懷甚為不舒服。當教會陰性氣質指數愈來愈高,弟兄面孔逐漸在教會消失,而未信男性對雄風不現的教會為之卻步。更甚的是,傳統女性怎樣視家庭為己出,不少教會領袖仍以母性直覺治理教會,未能兼容異議,結果是忠心順服者留下來,弟兄則背負傷痕他去。男性更新運動的開展,如北美「守約者」(Promise Keepers)運動的方興未艾,正是凝聚為數不少的弟兄,一起探索男性困惑的身分,彼此立約委身,重建弟兄雄性的氣慨。

  教會新男性的建立,戰線不在性別戰爭,乃在重塑教會生態與男性信徒。目前,已有教牧與輔導工作者關注男性個別的發展;然而單有雄性的個體,卻由陰性主導的群體承載,仍是問題重重。要使堂會減少陰柔,多添陽剛,一方面教會鼓勵男性釋放內心的感受,弟兄能夠坦然放下面具,在信任的關係之內暢所欲言;另一方面,我們須營造教會寬廣空間,讓男性透過康體活動表達其狂野、弟兄在熱烈討論中反映其睿智及在事工的挑戰中顯露其心志。

  今天,本港華人教會流失成熟的男性,正因在我們陰柔過度的環境裏,往往只見追逐姊妹裙下的柔弱男性,卻未見有理想的青成年弟兄,肯為國家與社會多付上一分承擔。教會內頂天立地的男兒愈來愈稀有,多的反是「婆媽型」只顧雞毛蒜皮、經不起挫折失敗的「小男人」。美國總統克林頓是長不大的男孩;同樣不少弟兄在過分呵護的教會溫室內長大,未能向外人顯露受造男性的特質。在女性主義的陰影下,教會內男性易兩極化回應,或高舉傳統的男尊女卑,壓制女性或轉為陰性發展,成為柔弱的男人。

  本港教會須正視兩性角色轉變帶來牧養的新挑戰,不再糾纏主副統屬問題;引導男女信徒從「非男非女」(性別混淆)到「男女有別」(從信仰確立男女在創造次序中的位置與角色);轉化弟兄姊妹從「性別歧視」(兩性之間對抗與仇視)到「兩性共融」(尊重差異、建立互信);倡導華人教會從「陰盛陽衰」(信徒性別比例失衡、堂會陰性化趨勢)到「陰陽更新」(不單姊妹站起來、弟兄也可站出來)。

  女性神學工作者Van Leeuwen觀察與剖析北美新男性運動(特別是「守約者」運動),她讚賞男性更新運動不是停留於躲在教會的「哭泣者」(weepers)層面,更是走入社區的「戰士」(warriors),而「哭泣的戰士」(weeping warriors)正是現今教會所需剛柔並濟的新男性。當哭泣的戰士在各堂會湧現,也許我們距離教會復興的日子不遠!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