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形態發展趨勢研究
 彈性聚會地點或成堂會出路


3089 期(2023 年 11 月 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過去數年,因應社會環境和疫情衝擊,陸續有教會轉化空間或轉型,在不確定前景中敢於變革。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已於10月26日,假城市福音教會舉辦「2023香港教會形態發展趨勢研究」發布會,調查發現彈性地點或分散式聚會,將是堂會未來其中一種出路,但變革成功與否,仍受堂會內不同因素影響。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研究主任劉梓濠先生發布「2023 香港教會形態發展趨勢研究」結果,量性問卷於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進行,回卷率達71%,質性訪談部分則於今年6月完成。研究發現只有三分一堂會考慮或計畫改變現行運作模式,未有發展成趨勢。惟他指出,不同堂會對運作模式有不同理解,一般理解為聚會形式改為彈性地點或分散式聚會,但有「已改變堂會」將信徒領袖的培育及社區服侍,視為運作模式改變的一部分。

  他續指,在有計畫改變的堂會中,較多曾關注社會運動,而質性訪談中最多堂會提及顧慮國安法的執行或其他宗教限制,故他歸納堂會考慮改變現行運作模式的主因是政治,疫情只是一個助力。他總結研究指出,未來彈性地點或分散式聚會是堂會其中一種出路,但成熟信徒領袖的數量,以及會眾對堂會異象的擁抱和參與程度,則影響着堂會能否改變成功。

  

反思研究結果 分析教會現況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王家輝牧師就研究結果反思,當教會面對政治經濟狀況、疫情、人事糾紛等重大變化時,往往才會出現改變的助力。但當危機感降低,很多時便回復原狀,可見改變只是臨時應變的權宜之計,「見步行步」是普遍堂會向來採用的法則。他解釋,改變帶來不確定性,執行者又要面對壓力,加上教牧個性、領導風格、整體會眾氣質,都是教會能否轉變的關鍵因素。

  他又談到,免費的網上神學課程大行其道,加上堂會欠缺足夠神學裝備及有時間充足備課的教導人員,結果堂本信徒培育課程便以「外判」方式進行,將培育責任交予神學院。惟他補充,由於教會慕道課程及門徒訓練,需要在已建立的關係基礎上進行,故此兩大類課程難以「外判」。

  他亦反思,新興教會或事工會否成為堂會轉變的替代品。他指,新興教會在聚會地點、事工形態較為機動,且聚合了不同堂會中求變的人,他們大多發現原屬堂會難以變革,因着近似信念走在一起。至於新興事工方面,同樣是因教牧或信徒難以在原屬堂會推行新事工,故聚集實踐所領受的異象。

  

分享實際經驗 敏銳時代改變

  金巴崙長老會沙田堂主任牧師蕭楚剛牧師分享其教會經驗,自2014年起,教會觀開始逐步轉化,包括堂會轉變為對外影響世界、建立信徒作職場或家庭牧者、與其他堂會結連等。其後疫情肆虐,教會更鼓勵家聚崇拜,培訓弟兄姊妹作家聚牧者,教會則擔任支援角色。他特別回應,如教牧對政治環境、教會身分具危機感,加上教會整體擁抱異象及服從,地區網絡教會又彼此支援,均是推動教會改變的助力。至於信徒未參與門徒訓練、未適應家庭聚會者、核心領袖移居海外等,則是阻礙教會改變的因素。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梁國全傳道回應,教會向前行需要使命,故教會首要培育使命門徒,儲備人才。第二,教會變革的焦點是與外面世界聯繫,實踐福音,影響世界。第三,了解上帝給予香港教會或機構的異象,並知道履行上帝託付是要付代價的。他強調,「改變」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作出準備,同時也要調整培育策略,敏銳時代改變並將情況帶回教會羣體中。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分享】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