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夜市


3079 期(2023 年 8 月 27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日特區政府紛提「搞活夜市」,究竟「夜市」可如何「搞活」?

  香港曾最少有兩大夜市,一個是九龍的廟街,另一個是上環海旁的「大笪地」,前者由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直旺到大約十年八年前才人流漸減;後者最興旺的時期也是七十年代,隨着政府收地興建信德中心而結束。

  「夜市」象徵了平民生活的蓬勃,有稱「夜市」為平民夜總會,意即一般平民沒有經濟能力光顧高級的夜總會,遂轉而幫襯價廉物美的「夜市」,但話雖如此,夜市的出現仍需倚仗市民大眾心中有一份消遣和享樂的情趣,即他們勞碌了一整天,下班後想輕鬆一下,才有興趣出外走走,夜市乃應運而生。

  香港社會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這份生活情趣,就如「歡樂今宵」的主題曲:「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吓」,但時移世易,新一代港人下班後多寧願留在冷氣窩居上網打機,晚飯也多叫外賣。

  「夜市」也象徵了那個城市的生氣。多年前到新加坡,也有個寬敞的Satay Club,人人蹲坐圍着沙嗲爐,十分熱鬧。即使後來被取諦了,但現時的克拉碼頭(Clarke Quay)和老巴剎夜市(Lau Pa Sat)也很受遊客及本地人歡迎。

  至於港人喜歡去的台灣,該地夜市也很蓬勃,我印象猶深的有高雄的六合夜市、台中的逢甲夜市,台北的士林夜市遷到室內已風味大減,幸而還有個寧夏夜市。

  我也到過泰國清邁的Night Bazaar,大馬吉隆坡的SS2,都有份愈夜愈熱鬧的氛圍,市民大眾無拘無束的吃喝玩樂,也反映出他們活得自由奔放。

  香港可否復蘇夜市?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答的問題,但到底在我們心中,仍有這份希冀。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