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教會崇拜
 神學思考融合牧養


2940 期(2020 年 12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疫情令教會實體崇拜受影響,促使教會發展網上崇拜和聚會。由亞洲實踐神學學會(香港)主辦之「線上線下教會的神學思考」已於十二月十一日在網上舉行,探討實體崇拜與網上崇拜的取捨、網上教會的教會觀、聘請專職媒體牧者的迫切性,以及網上奉獻的迷思等議題。

  

  網絡媒體宣教士春麗指早前向前線教牧及領袖作出意見調查,發現有近七成教會有意向在未來三年發展成「O2O church(線上線下教會)」模式。他認為今年上、下半年教會取態有明顯差異,上半年香港教會普遍抗拒網上崇拜,二月因疫情嚴峻才開始,但以解決短期需要為目標,又認為線上線下會互相搶奪;下半年則開始思考網上與實體同步,以持續性發展為目標,探討虛實整合的實踐方向,他認為疫情促使社會和教會出現大型的範式轉移。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陳韋安博士則分享,其創辦的Flow Church成立時已構思網上發展模式,如傳道人不需要有固定辦公室,並使用Zoom進行開會。至二零一七年八號風球來襲,G-Power青年事工聯盟首次以社交媒體平台直播崇拜,吸引逾千人觀看,令Flow Church進一步思考教會在網上的發展。

  他認為網上教會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第一種是將舊有傳統模式下,已有的崇拜等活動加設錄影放到網上;第二種是專為網上生態而設,本來並無實體模式,如傳道人當Youtuber拍片,並進行後期製作;第三種則是視網絡為一個空間而非單是媒介,不再只是盛載內容,教會需要在網絡存在,建立網上社羣。

  他強調第三種並非虛擬的世界,因為情感關係是真實的,隨着科技發展感受可以愈來愈真實。他認為這需要專職的媒體牧者(Media Pastor)在其中,透過聊天室、回覆留言等建立關係,讓會眾與牧者彼此認識,真正達到互動交流和牧養,外國亦有教會成立Facebook羣組在內牧養,「香港教會需要邁向這種方式,建立更像社羣的地方。」

  線上線下早融合 第三空間新模式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亞洲實踐神學學會(香港)會長關瑞文教授引述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及福音證主協會的量化研究,顯示有逾七成教會打算在疫情後,並用網上和實體的模式。他認為談及線上或線下教會時,背後似乎有「取捨論」,但今日的實際生活早已是線上線下的融合,無法分離。他續引述世界各地神學家的說法,包括認為網上是第三空間(third spaces),又有認為科技可以是神聖空間,是當今宗教的主要場所之一等。

  「科技根本就是日常生活,線上線下並非有清楚界限,線上世界有許多事與線下已無分別。」他續舉例說,團契生活的共在(co-presence) 究竟是基於肉體的同在,還是真誠的相遇,如果是後者並不一定要相見。他又相信科技發展會令虛擬空間變成實體生活的延伸空間,今日有全息投影,又有人研究將晶片植入人腦,令腦機連繫,增加真實感,因此他認為先要摒棄線上線下的二元世界觀。他指,今日網上崇拜唱詩時仍會將自己靜音,但在第三空間可以有新的唱詩模式,如崇基神學院早前將同學的唱詩錄影收集,合製成一條片段獻詩,是轉化了的唱詩經驗。

  在疫情下,有不少信徒多參與不同教會,衍生奉獻問題的討論,又有信徒選擇將十一奉獻分散到不同教會,惟關瑞文教授引述數據研究指,與去年同期相比,奉獻收入有近七成教會與去年相近或輕微增加,似乎未有實際影響。

  再思網絡教會觀 傳統出發作實踐

  春麗續言,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信徒普遍傾向碎片化的教會觀,如敬拜部分挑選專門敬拜的樂團,再選擇部分宗派的講道,小組則選擇熟悉朋輩的小組、神學小組等參與,形成碎片化的整合。關瑞文教授則認為時代不同,從前講求要有職業發展,今日卻講求斜槓(slashes),故他認為一個人參與不同的羣體並不一定是碎片化,反之是數碼原住民一代的生活形態,教牧牧養時應重新反思他們的教會生活。

  陳韋安博士亦認同年輕人傾向不參與堂會,他們會透過神學院課程等渠道建立信仰,惟今日香港教會缺乏生命教練的角色與他們牧養同行。春麗回應指,外國有專職的媒體牧者(Media Pastor)牧養信徒,他建議香港教會從實體擴堂轉為網絡擴堂觀念,撥備資源聘請網絡專職的牧者牧養。

  關瑞文教授從實踐神學探討數碼教會觀,認為需要返本還原,並從潘霍華《團契生活》及 John D. Zizioulas《Being as communion》指出,教會傳統是由基督設立,聖靈建構。他提醒,不同宗派有不同傳統,亦有不同神學與實踐,無統一的教會觀。他以美國一改革宗傳統教會的網上聖餐為例,教會的三大標記是宣講聖道、教會紀律、聖禮,前兩者在網絡不受影響,唯獨聖禮本質是聖道和記號(餅、酒),重點在於可見性,以提醒記號所象徵之物。聖禮的果效是透過聖禮讓信徒羣體可見區別性,故該教會認為信徒不應該自行購買聖餐,反而轉用信徒的影像替身投射到螢幕上,讓羣體可見區別性。「作為教會負責人,必須要從信仰傳統思考有甚麼是線上線下無分別,有甚麼不可妥協的部分,以上的不是建議只是例子。教會需要從神學上認真探索,以保留教會傳統應用到新的教會聖餐上。」

  「O2O(online to offline)的精粹是由線上回到線下,再返回線上,來來回回是其最核心的精神。」春麗提醒教會發展線上時應思考如何將兩者結合,以產生不一樣,而非單單將實體活動放到網絡。他舉例在多年前,台灣有傳道人在Facebook開了專頁,吸引了近三百位離堂的信徒,後來提出實體崇拜見面,有時線上有時線下作牧養。他認為儘管科技帶來好處,但始終不能完全取代線下,教會長遠需要思考線上線下結合的牧養方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