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德道52號


2916 期(2020 年 7 月 12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會在社會,教會是社會的一部分,教會的建立和發展,都要對應社會。這項原則落到具體層面,就是堂會在社區;堂會是社區的組成單元,堂會的建立和發展,跟所在的社區理應息息相關。這種堂會在社區的互動關連,於上世紀五零年代產生的、專事服務低下層居民的教會,尤其明顯。

  在那段年日,暴增的新來香港人口引發多種新的社會難題和需要,其中最能眼見的就是房屋不足,導致產生寮屋區,及促進後來的徙置區。教會都看到這些社會難題和需要,為了從各方面服侍這些民眾,都紛紛設法投入,在寮屋區及徙置區內,或是在其外圍邊旁,建立教會。這是上世紀五零年代出現、香港教會開荒佈道植堂的模式。

  隨着香港社會發展進步,日漸脫貧,步向富裕;教會正如其他社會服務組織,同樣需要調整定位,面向新的處境。例如由於城市重建或是其他建設原因,寮屋區及徙置區都需要遷拆;或是政府需要收回土地。這些措施都會使多年以來才形成的社區關係中斷,教會堂會跟原本所在的社區脫鈎,是何等的震蕩。

  香港是一直在急速發展的大都市,因此不少在上世紀五零年代建立的堂會都經歷這類社區瓦解重組的衝擊,以至隨後必須摸索出路,至終按情況重新定位。在這過程中,堂會的有限條件相對於社會的大勢所趨,似乎令教會身不由己地無奈被動。「鑽石山浸信會」走出一條不易的路。

  鑽石山浸信會由一九五六年開始立足本區,服務社區坊眾近四十年之後,遇上政府收回整區土地發展。然而堂會堅毅立足本區,一再與政府多個相關部門談判,幾經艱辛奮發,終於成為唯一能在原區重建的教會。教會明白本區已經不是原日的社區,立足本區不可能依戀懷舊。新堂在一九九八年落成,外牆跟鄰旁的建築幾乎融為一式,表明教會在社會,堂會在社區;願承接新年代的新使命。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