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教學的機遇


2913 期(2020 年 6 月 21 日)
◎ 教會觸覺 ◎ 馮建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面對接近半年的疫情肆虐,不少教會與福音機構也將聚會轉型以網上形式進行,神學院也不例外,筆者所服侍的神學院自二月中旬開始便將大部分課堂改為以網上形式進行。起初這決定屬臨時性,最終是整個學期也透過網上授課完成了。

  過去學院使用即時通訊的網絡工具主要是用來處理一些越洋的內部會議,雖然也有少部分普及神學課程的科目會使用網絡授課,但都是以錄像授課模式進行,互動方式十分有限。當這次疫情下需要神學院全方位使用網絡工具進行授課時,這種非實時性錄像轉播的授課模式變得限制重重,例如一些教授聖經原文的科目;老師需要透過同學一邊頌讀,一邊矯正讀音來增加同學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掌握;一些教授輔導技巧的科目講求同學對受助者眼神、坐姿、距離的觀察等,這些均無法透過錄像授課模式而達致。故此,學院在一開始決定使用網絡工具進行授課時便增設了實時性的網上互動平台,例如Zoom、Google Meet等,這些工具為網上授課提供更高的互動性,同學可以透過平台進行實時性的小組討論、分享文件、即時發問等等。而老師也可以透過錄影或使用留言版將同學在課堂中發出的提問完整記錄,有助調整授課的節奏與內容。

  老師和同學對學院提供的實時性授課平台普遍是接受和願意學習適應的。對於老師來說,要對着鏡頭在無人的房間滔滔不絕講學兩至三小時,並不容易;要鼓勵同學透過鏡頭發問也甚困難。根據老師的回應,他們發現單單邀請同學啟動鏡頭展示容貌已是挑戰,因為部分同學確實在家中需要同步處理多項事情;有同學分享他需要一邊上課一邊留意兒女的一舉一動,有時候確實難以像實體課堂般專心。雖然如此,但同學仍然為到在疫情中可以持續學習而感恩,畢竟裝備受訓是他們來到神學院的原因。

  剔除網上學習平台的種種限制,這些科技其實同時提供了師生們發揮創意靈活變通的空間。有老師將原定的教會考察科目改為以網上形式進行,透過出席教會的網上崇拜聚會,相約牧者透過網絡接受訪問,從網絡的視野重新去認識教會事工,令這學期同學的考察體驗變得獨一無二;有輔導實習的同學透過網絡進行專題講座、小組分享和個人輔導;更有校牧透過網絡來進行安靜退修會和小組祈禱會,這些對大家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神學院的訓練模式講求羣體性的協作參與,同學不單是要求知識領域的提升,而是透過一同生活來讓靈命互相建立成長,從而活出基督的樣式。正如教會的團契生活也不單是要吸取聖經知識,而是要確切地實踐彼此相愛。網上授課即使能夠解決同學出席課堂的困難,而實時性的網絡工具也開發了不少網上聚會相交的可能性,但面對面實體性的羣體聚集依然有其無法取代性;那真實的五感觸碰仍然遠遠超過科技帶來的聲音與畫面融合。面對教會生態的轉變,科技的一日千里,社會環境帶來的種種限制,網絡工具帶來的便捷必然會繼續為教會新生代的信仰生活形態帶來轉變,神學院也需要就此在信徒牧養模式上多作反省,以回應這世代向信徒羣體所發出的挑戰。

  馮建強(中國神學研究院註冊及學生事務主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