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道300號


2904 期(2020 年 4 月 19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浸信會的宣教士是最早踏足香港的福音使者。在一八四二年,有三位美國浸信會牧者先後來到香港;那時此地才剛剛開始建造維多利亞城。除開職責並非宣教的英國隨軍牧者未算,這三位浸信會牧者比其他宗派都較早到達香港,而且人數最多。三位宣教者都志在進入中華大地傳道,因此他們留駐在香港的日子並不長。然而在那段不長的年日中,他們仍然努力在香港播下天國福音的種籽;現時堅道的「香港浸信教會」就是初熟之果。

  宣教士來華,目標自然是向華人傳道。香港既是華人社會,教會亦自然旨在服侍華人。因此香港雖然有中國地方語言的教會,可是幾乎全是採用中文,在所必然,毫不為怪。然而隨着香港的國際商務發展,社會向來有為數不少說英語的人口;其中包括外籍人士,也有日常比較慣用英語的華裔。英語教會,或稱「國際教會」,成為福音見證的需要。浸信會踏足香港一百年之後,又建立了眾多華人教會之後,開展了英語教會事工。

  在一九五三年,九龍城浸信會率先開始發展英語事工。不久之後的一九五六年,又另有居住香港島的說英語信徒,借用堅道「香港浸信教會」,開始每週聚會。由此可見英語的福音工作需要,日漸明顯。由於上述兩項事工快速見效成長,結果在「美南浸信會國際宣教部」(Foreign Mission Board)的協助下,以這兩項事工為基礎,於一九五七年分別在香港島及九龍兩地成立英語福音堂(Chapel)。其中香港島的羣體在一九五八年成為正式教會。

  由九龍城浸信會開展的英語聚會羣體,在成立福音堂之後再經歷四年成長,至一九六一年成為正式的獨立教會。由華人教會建立起一間英語教會,在香港教會發展史上,實屬罕有的案例。教會在一九六八年遷入現時地址,又在立會三十五年之後改名;一九九六年開始用現時名稱:Kowloon International Baptist Church (九龍國際浸信會)。由於教會持續增長,正籌畫將現時的樓房拆卸改建。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