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會歷史
 擴闊神學視野


2831 期(2018 年 11 月 2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建道神學院第三屆實用神學研討會「神學詮釋與教會牧養」已於十一月七日及八日舉行,該院神學系主任郭鴻標牧師在會上分享「在本土場景進行神學詮釋」。

  郭鴻標牧師指出,神學詮釋就是從聖經經文的不同層次意義,尋找對今天處境的意義,惟他強調神學詮釋並非單向進行,而是一種循環,是印證每個信徒有自己特定的信仰問題與神互動,結果可以是「一本聖經,各自表述」。他認為,每個讀聖經的基督徒都在進行聖經詮釋,但各人帶着自身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有不同的方法、重點,甚至不同的看法和結論,因此詮釋者需要擴闊自己的視域,例如擴闊對神在世界教會歷史中工作的認識,以致詮釋更貼近上帝心意。

  他續指,神學建構建基於詮釋者對聖經正典的詮釋,而神學詮釋則有經文至信條構成的神學骨架,及信條到現今的處境神學遠象。他認為當下特別需要將聖經放在社會脈絡上,惟牧者生活很忙,缺乏思想空間,只有趕工空間,結果很多都預先做好存貨,他鼓勵牧者要多留空間作反思,並讓聖靈更新,又可多用創意方法獲取靈感。

  「近年的本土含意非常複雜。」他續談到本土釋經,近年來本地神學家受解放神學、擁抱神學及宗教改革後各種神學思想影響,出現各有不同表述。他提及,其中有本地神學學者借用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的論述指,教會關心的應是教會事務而非社會改革引起熱議,惟侯活士近月受訪時自言未曾體會香港信徒所受威脅,不宜指點香港信徒如何應對。

  他認為本土釋經視野狹窄,需要更多擴闊不同處境下的神學視野,才能應對今日教會處境,如深入了解納粹時期的德國認信教會與《巴門宣言》,從教會歷史中擴闊視野,此外,亦有人認為一至三世紀初期教會的歷史特別值得參考,因為基督徒仍然處於被逼害之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