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大師與我(二)—單車城市


2823 期(2018 年 9 月 30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對於大多數香港人,騎單車屬於閒暇活動,頂多在假日玩一玩。

  反觀哥本哈根,單車已經融入主流社會,成為普羅大眾交通上的不二之選。此刻,市內的單車友數目超越了汽車友,當地政府更銳意刺激用量,務求在二零二五年前,無論上班抑或上學,半數人都會擁抱自家兩個輪子。

   有甚麼得天獨厚的條件,促使當地人人騎自行車?第一,可能是地勢平坦。跟其他北歐國家不同,丹麥沒有高山,地形沒有太大高低起伏。當地流傳一句自嘲的話,說人們只要站在一個啤酒罐上,便能由丹麥的一端眺望到另一端。我驗證了這個說法,半個月來騎着單車,沿途九成九都是平路,來往十分輕鬆。第二,可能是身高佔優。北歐人長得高,我騎當地政府的共享單車,儘管座位高度調至低無可低,腳趾公也只是僅僅碰地。他們的單車座位高、車輪又大,效率很高,踏一下就一支箭似的向前衝。我在港時已有五、六年幾乎天天與單車同行,去到哥本哈根騎的共享單車更是內置了摩打,但告訴你,我在路上總是「落後」的一個,最叻叻豬一次,速度上頂多跟得上當地一個阿婆。第三,可能跟文化有關。在哥本哈根,發生了難以在華人社會發生的事 —— 穿著裙子騎單車的女生遍地開花,不少更加無懼短裙上陣。在丹麥,單車絕非男生專利,按我目測,路上單車友的男女比例相若,而女生能夠跨越心理關口以裙裝騎單車,背後也是一種文化反映。

   以上地理、生理和文化三個因素,當然有利一人一單車,但關鍵是還有賴政府決心創造一個單車友善的環境。單車成為切實可行的選項,甚至讓人感到無比方便,其實是社會建構出來的。

   市內完善的單車徑便是一例。丹麥的街道大致分為三個專屬區,包括行人、單車和汽車。它們壁壘分明,單車路段又會稍稍抬起(raised bike lanes),強化其與汽車路段的區別。此外,車路和行人路均由不同的材料舖設,前者用瀝青,後者多是石板或鵝卵石,讓人一目了然。在單車的行走方向上,街與街又有貫徹的安排。儘管每條街的左右兩側都有單車徑,當你要向前行,只要揀視線方向右側一條,就包沒出錯了。你亦毋須憂心撞車,因為所有單車徑都是單向行駛的。事實上,一些單車徑旁容許車輛停泊,間接形成一個緩衝區,把大馬路和單車徑進一步分隔開來。

  由二零零四年至今,哥本哈根已投放逾二十五億港元在單車基建上,除了單車徑,還有單車高速公路、單車橋及泊車位等等,凡此種種,都有助單車成為在市內遊走最快捷的交通工具。所以說,「方便」其實是社會建構出來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