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如何解讀自殺現象


2774 期(2017 年 10 月 22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隨着新學年啟始,原本稍為緩和的青少年自殺數字又告飊升,十月初曾於一日之內有四人自殺身亡,年紀最小者僅唸小六,另一人則唸中六。

  好好一條生命,人生尚未認真起步就尋死,我見猶憐。幾年前日本出版了一本書叫《無緣社會》,一語道破新生代的精神貧乏、失去生命力,原因不在於缺乏甚麽正確的價值觀,而是因着整個社會及文化氛圍陷於失序。這書痛陳甫踏入二十一世紀,「在高度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維繫人際關係的傳統逐漸被打破,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關係及情緣。」

  若仔細追踪每一宗自殺的背景脈絡,也必然找到一些令人神傷的蛛絲馬跡。人生本來不惜代價要「求生」,現在卻反過來千方百計「尋死」,一定是他覺得生再無可戀。《無緣社會》一書指出的,就是因為當事人失去了原本令生命有價值和意義的三大緣: 社緣、地緣和血緣。「社緣」泛指一切深度的人際關係,包括同學、同事、近鄰、朋友;「地緣」泛指土地、故鄉及家園的歸屬感;「血緣」則指夫妻、家人以及親屬的人倫關係。可惜隨着社會的急劇變化,上述「三緣」漸次消失,人生頓覺蒼白和孤立無援。至於所謂學業壓力、DSE失敗、失戀、父母離異等等因素,頂多是自尋短見的「助緣」,真正的原因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和人文生態環境的沙漠化和貧瘠化。

  今日香港新生代的處境,就是物質上、科技上空前富裕,人倫上、精神上卻前所未有的空虛和貧乏,就如舊約以西結先知筆下的以色列遺民:瘦弱、有病、受傷,被逐,失喪 (西三十四4)。「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岡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西三十四6)社會崩解,人心空虛,只迷離於手機網絡和虛擬世界,或游失於商場巨廈的大千色相,生命頓失去一個可以為之生,也為之死的更高價值。

  教會可以做的,就是把這些原本珍貴的小生命一個一個的撿回,就如以西結先知所吩附的「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香港的教會和教會所辦的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需要更大的慈悲心,不是只懂「仗義發聲」,指責官員涼薄,或者只懂慷他人之慨,叫政府撥資源做這做那。政府當然有其責任,但自殺問題有如癌病猖獗,有其縱橫交錯的病理及心理原由,不是單撥資源辦多些防癌講座或多做癌症篩查就可以迎刃而解。教會要切記勿「離地」只懂從政策或資源角度看自殺的防治,而更需從心靈牧養和整體社會文化的層面着手,而這聲音注定得不到傳媒的報道,它是先知的踽踽獨行,但這才是上帝所呼召我們做,也只有我們才能夠做。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慈惠部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