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篤信力行講座
 在地僑居活出天國價值


2750 期(2017 年 5 月 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已於四月二十一日起,一連三日在該校大學會堂舉行第十一屆篤信力行講座,其中在首日講座中,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以「本土情──在地僑居,身份尋覓」為題,分享基督徒如何在地上實踐天國的價值觀。

  趙博士談及香港的本土歷史,指七、八十年代港人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發揮獅子山精神,創造經濟奇蹟,將香港打造成國際都會,可說是香港回歸前的本土意識。回歸後,這種本土意識遭八十後質疑,他們認為中環價值(意即:以經濟發展作為社會進步指標)不應成為香港唯一的價值,也反對上一輩人將其價值觀加諸他們身上。於是,年輕人開始賦予新獅子山精神,如在山嶺上掛上政治訴求的橫額,因他們認為社會很多不公義事均與政治有關,要徹底解決民生問題就要從政治入手。「他們講求後物質主義,即不只講錢,而是期望民主自由等精神。」可見,本土意識在回歸前後已有很大分別,兩者存在不少張力。

  他直言,如果身分認同只建基於中環價值上,這種身分認同感其實十分脆弱和淺薄,而且會令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褪色。有學者指,港人愛惜自己生活遠多於愛惜社會,愛自己大於社羣中的其他人,原因是香港人缺乏對本土的認同感。「當香港人不當香港是家園便只顧自己,中環價值會否恰恰強化了這心態,到頭來削弱港人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趙崇明博士以信仰角度思考政治身分認同問題,《希伯來書》十一章十三至十五節提到,人生在世是客旅,更美的家鄉在天上,因此很多人認為最重要是拯救靈魂上天堂。他承認,人的身分無疑是僑居過客,但強調必須要「在地」僑居,而「在地」一詞含「Local」的意思,所以身在香港就應在此地僑居而活。他進一步解釋,經文不是要否定世界和本土,因上下文均引用了多個舊約人物,講述挪亞、摩西在地僑居,他們學習信望愛的功課只能在僑居的日常生活中實踐,不能離地空談。

  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曾描述「異類僑居者」的特性,指他們是在世而不屬世,不只是講歸屬感,而是活出與世界有分別的另類價值和生活方式。他形容道成肉身的耶穌是「異類僑居者」的典範:「衪用天國文化在地生活,以身教和言教教訓門徒,活出不一樣的價值及在生而不屬世的生活,也期望門徒成為『異類僑居者』。」

  趙博士續言,基督徒擁有天國公民和地上公民兩個身分,應思考怎樣在地實踐天國價值。他以亞伯拉罕為例,其前半生在本土家鄉成長,以為落地生根,怎料上帝卻要他離鄉別井,透過在本土成長而又離開本土的漫長旅程,尋覓更重要的政治身分,學習信靠上帝的在地僑居經驗,最後成就上帝要以色列人成為衪子民計畫。

  他又指,耶穌也曾僑居本土再超越本土,繼而以天國價值守護人間社羣。如聖經提到「愛父母兒女過於愛衪的,不配作衪門徒」,可見耶穌推崇的是超越血緣關係的社羣歸屬感,培養信徒包容他人的愛心,這種正是與傳統社會文化截然不同的另類精神。因此,他認為耶穌要培育信徒學習愛人如己,甚至延伸出去踐行愛鄰如己的教導,「福音不只是叫人上天堂,而是天國在人間,叫人在地若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