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與子
第 2687 期(2016 年 2 月 21 日) ◎ 「性」在反思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性文化關注組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如畫般美的圖畫,由發現兒子有同性戀傾向開始劃破。
溫馴的兒子變得反叛、暴躁,在某次因同性戀話題而與父親起的衝突中,兒子甚至撕碎了自己的聖經,也撕碎了父母對獨子的夢想,並撕碎了彼此的對話空間……
淑嫻深深受傷、抱怨,她不覺得自己有犯甚麼活該如此的錯失,絕望中走進新造的人協會的「櫃父母」(同性戀者父母)小組,沒料就此進入一個叫她目瞪口呆的世界。
在父母間的分享中,她頓覺我們的下一代變得很陌生,魔鬼果真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我看到了,心傷痛了!」她心裏有更大的疑問:這就是結局?我甘心這就是上帝給人預備的?
她積極想改變兒子,然後……她卻不經不覺被改變了。
淑嫻與兒子破冰對話的展開,只因電影。兒子對藝術興趣甚濃,一次兒子主動跟淑嫻聊到電影的觀後感。淑嫻也不管自己有沒聽懂,認真地聽,然後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觀後感分享。慢慢,淑嫻會與兒子並坐在客廳沙發一起觀影,交流感想,開展了交心的對話。最突破的一次,淑嫻與兒子一同觀看含性愛場面的同志電影!
電影講述一個女同性戀者因其性傾向被欺負、強姦,觀影後兒子含怒擲下評語:「一切都是『恐同』的錯!」
如果是從前的淑嫻,大概馬上以信徒和媽媽的身分對兒子曉以大義。但當天的她只帶着心痛回了一句:「他們真的不該如此欺侮她。」她的同理心驅使她放下言語上的武器。共鳴的回響把兩者拉近。重建關係並非在朝夕之間,但自此母子一起觀影、分擔家事、吃糖水閒話家常,母與子間的連繫日深。及至為母的可以分享自己的價值觀,兒子縱沒舉手認同,卻總默默點頭。
對淑嫻而言:「一切的連繫,在於明白同性戀孩子的路有多難走開始。」同理心不代表無底線的包容,而是惟有用愛與接納去包裹從真理而來的盼望,方能觸撫到掙扎中的心靈。「我曾以為把兒子放在教會內長大,已完成任務。但今天神以兒子教導我,真正要把我和丈夫的信仰傳承給兒子,是我們自身先要找回上帝。感謝兒子讓我學懂了。」為人父母如是,為人教會牧者亦然。
至今,那本被兒子撕破的聖經,貼上膠紙修補了,放在櫃頂,等待真正復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