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夜食堂看接待他者
 靈性從關係中彼此建立


2652 期(2015 年 6 月 2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橋樑與對話部已於六月六日,舉行「與他者相遇的異托邦空間:從深夜食堂看接待靈性與勇氣」流行文化與靈性系列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講師駱穎佳博士主講。

  「深夜食堂」是由安倍夜郎創作的自癒系漫畫,其後被拍成電視劇及電影版。故事講述在新宿街頭的一條後巷,有一位面帶刀疤的老闆經營小食堂,營業時間由深夜十二時到早上七時,該店只有簡單餐牌,容讓客人點任何食物。然而,故事表面談食,實際上是透過食堂呈現人間色相,特別是主流社會不容納的人士。駱博士分享如何因老闆接待異己的靈性,讓食堂成為救贖他者的空間。

  駱穎佳博士從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文篇指出,烏托邦(Utopias)不等同異托邦(Heterotopias),前者是人們將對當下社會的不滿,而構想出來的美好想像;後者是把隱藏在社會的價值,呈現在日常世界中的真實場所。他舉例異托邦如昔日的九龍城寨、婆仔屋、建在教會旁的墳場、佔領運動、 精神病院等,「異托邦不一定全都是好的,而是把抽象的理想價值實現出來,從而補償主流社會失落的價值。過去耶穌會也設靜修地方,實踐另類價值,影響主流社會,這也是異托邦。」

  「深夜食堂是一所非主流的食店,以違反資本主義的方式營運,由顧客自定食物,老闆若未能提供,甚至會叫外賣給客人享用。」駱穎佳說,到深夜食堂的顧客有許多都是社會不接納的他者,如三級電影女星、同志、小三、黑幫分子、易服者等。但老闆卻是極度包容他們這班另類者,從不論斷他們。食客在食堂內分享肉身的掙扎和各種故事,毫不遮掩自己的失敗,過程中他們認清自己本相的獨特性,慢慢接納自己,使食堂成為讓他者顯現的空間。

  然而,食堂也成為救贖他者的空間,駱博士說:「老闆的角色就像智者,雖然面容冷酷,但對人卻是很敏銳,也是個很好的傾聽者。他透過菜式醫治食客的生命創傷,建立人的靈性,作救贖工作。」在劇集中,食客所點的菜式都是承載着記憶,如吃時會憶起去世的親人。同時食堂也成為一個另類的告解空間,食客會向老闆懺悔心中的矛盾,老闆則會作傾聽者,煮美食來開解鼓勵他們。

  駱穎佳認為,在深夜食堂裏面,更多的是兩個食客彼此轉化對方的生命。因為食堂地方狹窄,令兩個陌生人容易交談,更在對話過程中由「我與它」的關係(I-It relationship),變成「我與你」的關係(I-thou relationship),能夠將對方的定型標籤破除,甚至回應對方的需要,「這種回應是一種靈性的表達,從而建立關係,產生情感,以生命扶持他人需要。」他又引述猶太思想家Martin Buber指出,靈性不是只有自己可以建立,而是自己與他者共同建立出來,就像共享的空氣。

  他總結說:「神聖空間不一定發生在宗教場所,但亦不是否定宗教場所的價值,而是可以隱藏在不同空間中。」他認為基督徒責無旁貸要與他者同行,但今日香港處境非常政治化,常過分標籤「黃絲、藍絲」,這些標籤會阻礙了我們認識他者。耶穌就是在沒有標籤下與邊緣人士同行,而且願意冒險,容讓他者進入自己生命,但駱穎佳提醒接待他者同時需要「愛智」,以理性和以智慧分辨,而非容讓對方完全入侵,才能做到基督教他者倫理的實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