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路德會—華人牧者自治自理年代


2638 期(2015 年 3 月 15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謝達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兒啊,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導的,也要交託給那忠心而又能教導別人的人。」提摩太後書二1-2

  上期介紹過南亞路德會由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九七年的成長與發展歷史。現介紹由一九九七年至二零一二年本會發展的另一個時期,特別是分享本會由宣教士負責轉往華人牧者負責的概況。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九七年是宣教士主理會務時期,而一九九七年至二零一二年是本地教牧同工及信徒進入「自治自理」的年代。上期提到一九七七年美國威斯康辛州路德會重組香港的宣教工作,結束了當時的遠東中華路德會(1963年建立),重新成立一個本地教會組織,命名為南亞路德會(South Asian Lutheran Evangelical Mission,簡稱SALEM),當時共有四位宣教士被差到香港,由宣教士施維德牧師出任主席。由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的十年間,南亞路德會在港九新界各地,藉着保羅帶着提摩太建立教會的方式,學習和實踐同步(Training With Ministry),由一個宣教士帶領一個弟兄姊妹的方式,共建立了七間新的堂會,連同已有的兩間共有九間堂會。

  為實踐學習和實踐同步的模式,南亞路德會在一九八三年建立「聖經學院」,以訓練信徒成為教會領袖,裝備有心志信徒進入神學院學習為目標,藉此培訓牧者來牧養教會。一九八五年建立「神學院」,訓練在「聖經學院」畢業的學生成為傳道同工。學生在就讀神學院期間,已被呼召作傳道,與宣教士一起作工,建立新堂會。這就是學習和實踐同步(Training With Ministry)的運作模式。當時除靈恩堂的李振康傳道及沐恩堂的謝雅各傳道是從其他途徑呼召來本會事奉外,其他各間新建立的堂會皆是用上述的模式呼召而建立。

  當時兩間學院的院長皆由宣教士祁斯基牧師 (Rev. Gary A. Kirschke)出任,講師由他自己及其他宣教師出任,而教學語言以廣東話為主,英文為輔。正因為使用這個語言的原因,這羣宣教士來港兩年內必須學成廣東話,不然便要舉家回美了。這些宣教士為福音事奉的辛勞及犧牲,成為本會往後發展給華人教牧同工一個美好的典範,生命影響生命。

  這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聖經學院」及「神學院」的學生大多是來自靈恩堂(Grace Lutheran Church)的弟兄姊妹,而委身作傳道與宣教士一起去開荒教會的則全是來自該堂,故靈恩堂被譽為南亞路德會成長的搖籃。以下是本會當年,由宣教士與華人教牧作配搭的安排與發展簡況:

  一九八一年宣教士施維德牧師與李振康傳道負責靈恩堂聖工,李傳道於一九八八年被按立為該堂牧師;

  一九八四年宣教士布施靈牧師與黎廣民傳道負責以馬內利堂聖工;黎傳道於一九九九年被按立為靈恩堂牧師,時因以馬內利堂因秀茂坪堂址拆卸結束,黎傳道轉往靈恩堂任職,替代早前離職的李振康牧師;

  一九八四年沐恩堂成立,宣教士施維德牧師兼任該堂牧師職分,一九八八年謝雅各傳道被呼召與施牧師同工,一九九五年謝傳道被按立為該堂牧師;

  一九八七年宣教士薛明基傳道與謝達超傳道建立荔景堂(後改名永基堂);一九九三年謝傳道被按立為該堂牧師;

  一九八七年宣教士嘉道思牧師與楊偉成傳道建立三聖堂,一九九四年楊傳道被按立為該堂牧師;

  一九八九年宣教士布施靈牧師與李燕虹姊妹建立沙田堂(後改名以勒堂);

  一九九零年宣教士施維德牧師與趙立富傳道建立元朗堂;

  一九九一年宣教士薛明基傳道與潘廣武弟兄建立友愛堂;

  當中值得一提的有數件事情:沙田堂後來呼召了當時在友愛堂任職福音幹事的潘廣武弟兄為傳道,而潘弟兄是首位不是由靈恩堂而來,而是由本會另一個堂會荔景堂(現稱永基堂)而出來成為牧職的會友,印證本會其他堂會的冒起與成長。

  一九九三年時,沐恩堂呼召了黃育材弟兄作傳道,當時的沐恩堂聖工已實質上是由謝雅各牧師負責,開啟了本會由華人帶領華人作牧職的先河。

  二零零三年沐恩堂成立「家庭網社會服務中心」,成為本會首間以堂會為主及全資開辦的社會服務,藉此在社羣中傳揚福音。

  同年,荔景堂自置堂址成功,成為本會首間全由自己弟兄姊妹奉獻而擁有的自資物業教會,因遷堂至長沙灣新堂址的關係,改名為永基堂。其原本的堂址荔景閱讀中心則仍由該堂主辦運作,成為福音佈道的基地。

  一九九七年是香港回歸中國的年份,因當時的政治氣氛關係,為各方面慎重起見,本會一眾宣教士暫返回美國,只留下施維德牧師及薛明基傳道。由於早已部署的關係,本會宣佈為自理教會,與美國威斯康辛州路德會由子母堂會的關係,轉變成為伙伴式(Parnership)的關係,本會會務全交與一班本地華人教牧及會友主理,由謝達超牧師任本會的第二任主席(現稱會長)。而美國母會此時亦在港成立了另一個機構組織,命名為生命網(Life Net)。

  一九九九年,當時香港回歸後的整體情況穩定,施維德牧師與謝達超牧師在美國與宣教部負責人分享生命網與南亞路德會的定位與合作。是次會議的成果帶來一個美國母會在宣教聖工上的嶄新改變,亦使本會在這改變下進入另一個新的里程。

  這個改變是美國母會由原本只是差派工人到國外宣教,建立教會的模式,改變為以香港作基地,藉他們的另一強項神學教育工作,在港成立神學院及專職負責中國的宣教工作,訓練工人,在大中華地區繼續傳揚福音。而本會則專職負責好在港牧養及建立本地教會的工作,我們除保留訓練信徒為領袖的聖經學院教育聖工,培訓牧者的神學教育工作則全由她們負責。在中國的宣教工作上,我們與美國母會合作,如近十年在海南省的宣教及培訓工作,就是在這情況下誕生。

  二零零三年,本會創辦人施維德牧師因身體健康理由宣佈退休,二零零五年牧師安息主懷。美國母會於二零零三年差派施禮樂牧師(Rev. R. Siirila)來港接替施維德牧師在生命網的工作。這位施牧師在台灣宣教十九年,精通中文及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這對在不斷轉變的中港環境中,及發展在國內的宣教與神學教育工作上,大有方便與益處。

  二零零五年,美國母會差派羅永志博士(Rev. J Lawrenz)來港成立神學院,命名為亞洲路德宗神學院(Asia Lutheran Seminary,簡稱ALS),他為該院的第一任院長。神學院的教授大多是來自美國母會神學院的現任教授或退休牧師,以客席身分來港數星期或數月作教導,學生多來自本會教會會友及大中華地區的成員。

  此時,本會的神學教育可以返回之前的安排,會友們可先在聖經學院受訓及裝備,有心志者被派送往神學院就讀,訓練為上帝的工人,牧養教會。而訓練模式亦大有改變,除已是教牧是在職進修外,其他受訓者不再是用學習和實踐同步(Training With Ministry)的訓練方法,而是改為一般的慣用體制,學習後作牧職(Training For Ministry)來進行。

  另外,由於本會發展上的需要,我們亦需呼召來自其他宗派的牧職人員作本會教牧。為使教義上的合一整全,本會安排這方面背景的牧職人員,與堂會及神學院協調,給予時間及支持,讓他們進入神學院就讀需要的教義科,以作配合。

  這時的南亞路德會,可說是本會進入一個調整與發展期,如:學習提升自己的奉獻,完全支持自己的教牧所需;學習自己治理會務及堂務的安排,在起起跌跌中不斷在人與事上成長;學習如何持守教義牧養羣羊,在釋經與應用,律法與福音的教導中,教牧與會眾一同成長。

  二零一二年,是本會另外新一階段的發展,新一個十年發展計畫亦於此年訂立,下回再分享這個時期。

  謝達超(南亞路德會會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