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
內地佈道—香港出發,回到香港


2618 期(2014 年 10 月 26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呼喚 教士東來

  被戴德生牧師(Rev. James Hudson Taylor)譽為中國內地傳教的先導者郭士立牧師(Rev. Karl Friederich August Gutzlaff),是因工作過勞於一八五一年八月九日在港離世,後安葬在跑馬地基督教墳場。而在英文、德文墓誌銘有稱之為「信義宗首位來華教士」;亦有稱之為「中國的使徒」。此因為他於一八三四年出版“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 and 1833”(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1831,1832和1833年),有載他三次遊行中國沿岸的佈道經歷。他又於一八三八年出版兩卷“China Opened”(開放的中國),由是引發歐美差會對中國宣教的熱潮,漸次激發對中國內地宣教的期盼。

  郭士立牧師為嚮往進入中國境內的傳教,於一八二九年脫離荷蘭傳道會職務,自始作自由傳道工作。一八三四年任職英政府譯官,一八四三年十一月任香港「撫華道」(The Chinese Secretary)。翌年一月在港創辦「福漢會」(The Chinese Union),意即「欲漢人信道得福」,期望使漢人信道後,即受差派進入中國內地在本族本鄉傳教,免受外國教士進行內地傳教隔閡的困難。其後由於會務日繁,是以致函德國禮賢會(The Rhenish Missionary Society)、巴陵傳道會(The Berlin Missionary Society),和瑞士巴色傳道會(The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 at Basle)籲請派遣教士來港相助。時至一八四六年有禮賢會和巴色傳道會響應,禮賢傳道會派出柯士德牧師(Rev. Heinrich Küster)、葉納清牧師(Rev. Ferdinand Genähr);瑞士巴色傳道會派出韓山明牧師(Rev. Theodore Hamberg)、黎力基牧師(Rev. Rudolph Lechler)同年十一月出發,至翌年三月十九日抵達香港。隨後入住福漢會,與福漢會傳道員生活,分別由郭士立牧師教導柯士德牧師、葉納清兩牧學習廣府語;韓山明牧師學習客家語;黎力基牧師學習潮州語。是年十一月派王元深、李清標偕葉納清入虎門鎮口傳道;蔡福偕柯士德入江門傳道;徐道生偕韓山明入新安傳道;潮人亞愛偕黎力基往汕頭傳道,是以奠定西牧分頭進入內地傳教的路向。

  內地宣教 源於郭牧

  由於中英兩國一八四二年所簽訂《南京條約》,只開放中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岸通商。至一八四四年中美簽訂的《望廈條約》,和中法簽訂的《黃埔條約》才准許基督教士和天主教士在五口岸傳教,內地則屬嚴禁之列。郭士立牧師為免抵觸中國法例,所設立的「福漢會」目的在訓練華人傳道員深入內地本鄉本族傳教,至於偕行的西教士主要是推動神學培訓工作,所以當年福漢會傳道員在廣東各鄉的傳道,全是逐家派發聖書遊行佈道的方式進行,不時遭受鄉民和官員的驅趕。當年福漢會招收的傳道員頗眾,但品流極為複雜,不少傳道員訛稱前赴內地派發聖書,藉此騙取金錢過活。時至一八四九年郭士立牧師返回歐洲,遊行各地宣傳福漢會事工發展。香港福漢會則交由韓山明牧師主理,韓牧特此進行品格審查,開除二百多名害羣之馬。在郭士立牧師於一八五一年一月返港之時,德國柏林中國傳道會(又稱小巴陵會)已派那文牧師(Rev. Robart Neumann)三月抵港襄助,與此同時禮賢會和巴色會教士即脫離福漢會,轉為所屬差會工作。自郭牧師逝世後,福漢會事務是由小巴陵會那文牧師統理。

  福音傳承 東寶開基

  禮賢會雖說脫離福漢會自歸本差會工作,但禮賢會其後傳教的對象和地域;神學的教義和教育;人事的延續和發展,與郭士立牧師是有不可分的關係。在禮賢會葉納清和柯士德兩牧之抵港,由郭士立牧師教導學習廣府語方言,亦即傳教對象是說粵語的廣府人;至於次進入內地的江門和虎門,柯士德牧師不幸染病逝世,只得虎門為目的地,是以禮賢會一向是在東莞和寶安一帶鄉鎮傳教,所見教堂、學校、醫院多在兩縣設立。郭士立牧師中文著述甚豐,無論是聖經翻譯(郭士立譯本,太平天國採用聖經版本)、聖經註釋、奧斯信條譯本、中西歷史均有著述,合計不下六十多本。時至一八五四年福漢會仍有其著作出版。郭士立牧師設立福漢會的理念,是以華人向華人傳教為目的,西教士則以神學教育培訓為職任,因此自葉納清牧師以後,德國來華教士除往鄉鎮佈道外,並多以神學教育及學校培育為主要。

  就禮賢會來華西教士自一八四七年至一九五一年牧師四十一人;宣教士十三人;女教士十九人,大多在東莞、寶安兩縣鄉鎮傳道。至於華人聖工人員方面,王元深傳道可說是郭士立牧師嫡系傳人,他於一八四七年從郭牧學道、受洗,以至畢生在禮賢會事奉;而王煜初和王謙如兩子相繼獻身受按牧師聖職。王元深傳道和王謙如牧師,均為禮賢會香港堂創堂人;王煜初牧師借材於道濟會堂,是香港首間華人自理會主任牧師,為十九世紀香港華人教會作出貢獻。王元深公和兩子均終於香港,葬於薄扶林基督教墳場,其後人多在教會熱心事奉。死後亦與父輩安葬聯會香港華人基督教墳場。

  一人蒙恩 主祐族羣

  禮賢會在華百多年的發展,在傳統中經已潤育出福音精神、敬虔精神、三濟精神、鄉土精神。誠如聖經所說,一人信主,全家得救;又第二誡所載「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是以鄉村佈道,因一人信主之故,以致衍生族羣信教。就所知有東莞官涌王氏家族;荷㘭陳氏家族(陳觀海牧師家族;陳天垣牧師家族);鶴山胡氏家族;歸善王氏家族;逕貝羅氏家族;塘頭廈劉氏家族,馮氏家族、區氏家族、黃氏家族;福永文氏家族、潘氏家族;太平萬氏家族、譚氏家族;厚街袁氏家族;威西麥氏家族;莞城方氏家族、王氏家族、杜氏家族、麥氏家族;沙井麥氏家族;西鄉鄧氏家族;石埗游氏家族等。而內地各信主家族其後多移居香港發展,並在教會事奉。在香港成立教會以來,有台山溫氏家族;順德龐氏家族;東莞汪氏家族、趙氏家族、黃氏家族;寶安王氏家族、吳氏家族、黃氏家族;梅縣鍾氏家族;番禺彭氏家族、黃氏家族;中山馬氏家族(馬應彪家族、馬錦燦家族)、歐氏家族、張氏家族。以早年教徒每多與教徒通婚,十九世紀香港有九大公會,分設於西環和中環之間,是故禮賢會信徒與其他八大公會信徒多有姻親關係,最能發揮教會聖徒相通功效。以上所列各氏家族,至今世代相傳在香港教會事奉上帝;更有分散於國內和世界各地,有從事牧職獻身上帝,更有在教會任長老、執事、值理各職,忠心事主,榮歸上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