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以馬忤斯的晚餐》賞介


2595 期(2014 年 5 月 18 日)
◎ 文林 ◎ 吳宗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年復活節期間,《以馬忤斯的晚餐》這幅名畫在亞洲協會展出,由於陳啟宗弟兄是亞洲協會的主席,因此其母親慶芬姊妹送了我參觀這次畫展的入場券。

  以馬忤斯路上,門徒遇見復活的主之經歷,是新約《路加福音》獨有的記載,這段經文敘述了主耶穌在復活後,向兩名眼睛迷糊、心裏冷淡和困惑不解的門徒顯現,並為他們講解聖經有關基督必須受死的預言,且與他們坐席,為他們擘餅。這種經驗,令二人頓然眼睛明亮、心裏火熱及即時起來,回到他們感到灰心的地方,向其他人見證主真的復活了。

  這是很特別的一個畫展,因為以單一幅畫作為招徠是較為罕見的,而且這幅畫是遠渡重洋,來自意大利米蘭,單是保額已接近七億元之多。同時展出的其餘四幅畫作,雖然只相伴作烘托的綠葉,但其實亦有其展示作用。展館十分有心思,刻意選用四位畫家(周俊輝、曾建華、蘇慶強及王無邪)的作品,通過他們的畫來說明卡拉瓦喬藝術風格的四種特徵。

  要詮釋這幅畫,我們可以通過三個角度來作透視:

  第一是作者背景。創作這幅名畫的人叫卡拉瓦喬(Caravaggio),其原名是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1610),與大約同期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之名字相同,但兩人的藝術風格和生命經歷卻大相逕庭。卡拉瓦喬的一生短暫,且常處於逃亡狀況:一方面逃避仇人報復,另一方面逃避政府拘捕。雖然他的才華受到教會賞識,甚至得到騎士勳章的榮譽,但因多次犯事和殺人,最後也不得不客死異鄉,終年才三十多歲。

  第二是藝術風格。卡拉瓦喬是十六世紀末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大師。其畫風寫實(realism),喜歡借用普通人物的臉容來敘事;擅用光與影(Light and Shadow)之明暗法來作表達。卡拉瓦喬的寫實手法是通過選用一些普羅大眾的臉孔成為其畫中人物的原型。模特兒的粗獷、老邁和倦容,令人覺得其畫真實,有別其他派別以描繪完美的臉孔和體態作為他們的藝術觀點。至於光暗對比的美學取向,啟發自受難週中一種熄燈的紀念儀式。這畫面上之黑暗效果,有別其他以鮮明顏色來作象徵的聖畫。還有兩種藝術特質在卡拉瓦喬的作品中展現的——便是戲劇性(Theatricality)和神祕感(Mystery)。前者是指在其畫作中強烈的光暗對比並對人物姿態簡潔有力的描繪,帶出了動感和活力。後者指其畫作中的「黑」惹人暇思,令人聯想到基督教靈修思潮中無盡黑夜的玄祕。

  第三是繪畫主題。卡拉瓦喬畢生畫了的名畫約二、三十幅,除了少數是以希臘神話為題,其餘大部分是因應教會邀約而繪畫的聖畫。可能與其暴戾殺人有關,他對死亡的描繪十分寫實,例如《聖施洗約翰之斬首》及《大衞手持歌利亞的頭》等,畫面都是血腥、嚇人的。相隔五年之間,他曾畫過兩幅有關以馬忤斯晚餐的畫,題旨雖然相同,但現時展出的一幅,其創作期正值他因殺人罪而逃亡的時刻。面對貧困和內心的歉疚,有詮釋家認為此畫較前者具壓抑和陰沈,卡拉瓦喬將光線聚焦於耶穌祥和的臉容上,潛意識地表達了他對救贖的渴望。

  綜合上述三個角度,觀看這畫時,也許第一印象是其光暗的對比:深沈黝黑的背景除了令耶穌和其他四個人物在畫面突出外,更令人對描繪的聖經事蹟感到具深度的玄思;畫面上呈現的光線來自左上方,照亮了畫中五個人物的臉容和體態。

  第二是其位置的分配。主耶穌位於畫內稍為靠左的中間位置,而左下方的無名門徒,與右上方的三個人物形成對比與張力。這種空間上稍偏之三角形,自然地將注視力流瀉,凝聚於主角耶穌的身上。耶穌在餐桌前坐着,臉容柔和,氣定神閒地舉起象徵說教的手勢講解聖經。

  第三是其人物的繪畫。卡拉瓦喬將知道名字的門徒革流巴用半臉描寫,他凝神貫注地在聆聽;而另一位不知名的門徒,雖然只畫了他的背面,但其詫異表情在無臉容表達的情況下,仍藉着張開的手表明出來。

  最後是其營造的氣氛。在主和門徒三人以外,卡拉瓦喬還加入了兩個旁觀者——可能是客店的主人和僕婢——通過他們平實、蒼老和疲憊的臉容,為這幅畫額外地注入了沈重。正是這種氛圍下,《以馬忤斯的晚餐》所述耶穌復活的故事,其爆炸力猶如潛存待發一樣。

  西洋聖畫中以「以馬忤斯的晚餐」為題旨的作品其實至少也有十幅以上。當中我比較喜歡的是中世紀著名荷蘭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1606-1669)所畫的三幅。第一幅Supper at Emmaus畫於1648年,四平八穩,是比較神聖和肅穆的一幅。第二幅Jesus’ Disappearance From Emmaus(ca. 1648-49),異於所有同類題旨的畫,倫勃朗大膽且創舉地以一束白光描繪了耶穌顯現後忽然不見了之景像。第三幅Supper at Emmaus(1628)是比前兩幅更早的創作,個人認為這幅畫的光暗對比並人物在空間上之分佈美極了,畫面充滿了象徵和玄思。比較起來,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