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學習


2522 期(2012 年 12 月 23 日)

◎ 如沐春風 ◎ 李碧如


  年初參加了博物館的導賞員培訓,從八月開始,有機會在歷史博物館及海防博物館作導賞服務,接觸到各種不同團體,其中不少是學校老師帶領的學生隊伍,學生的表現,讓我對學習有很多思考。

  學校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通常配合課程,當作是一種走出校園的學習經歷,不少老師都會設計工作紙,要求學生參觀時一併完成,迫使學生仔細觀察。可惜,「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不肯認真的學生還是有辦法,他們只顧完成工作紙,在博物館奔走相告,務求以最快速度完成交差了事,對於館內的文物,導賞員的介紹基本上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這種中學生為數不少,他們這樣年輕,卻對學習「新」事物如此厭煩,實在令人嘆息。也許,博物館、文物,在他們心中便是「老」、「舊」的代名詞,加上一切都由學校安排,也就更不珍惜。

  假如學校能事前事後多下工夫,或者,參觀博物館可以不成為例行公事。譬如,先把同學分組,要他們各組自選一兩件文物作重點參觀,除了聽導賞員介紹,自己亦可上網找補充資料,然後各組匯報,講解自己的觀賞心得,那麼,啟動了同學的主動性,參觀博物館就會多一點樂趣,而參觀學習也有了延續性,而不流於走馬看花,甚至「滾水淥腳」那樣「來如疾風,去似煙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