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本身就承載著目的


2388 期(2010 年 5 月 30 日)
◎ 三人行 ◎ 玫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個年輕人剛從學校畢業,正逢經濟蕭條、金融海嘯,作過多種嘗試,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東奔西跑打點零工,時間長了,很感挫折,意志大受打擊,自我形象低落,不禁在Facebook上自問、也問大家:「我的價值何在?」

  一位朋友打趣說:「只值五塊錢吧。」

  另個朋友回道:「你想有甚麼成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三位朋友問:「以外在境遇,去衡量自己的內在價值?」

  現代法國思想家以祿(Jacques Ellul)在《Th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中說:「??我們並不需要在自身之外去找一個目的??我們本身就承載著上帝之所以創造世界的目的??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領受了這一目的在自己裡面。」

  但大多數人只習慣往外看,未曾意識到自己裡面已經有這麼一個與生俱來的寶貝??

  不只剛出道的年輕人如此,一位上了年紀的退休老人,清晨也和大家一起乘電梯下樓,人家是趕著去上班,他卻可以消消停停地上酒樓飲早茶,但聽見他一路向街坊鄰居感慨著說:「老啦,沒有用了??」

  大家的眼目都盯著自己外在的「缺乏」,有人嫌自己的教育程度太低,或痛恨自己的成長背景,有人恐怕自己即將錯過適婚年齡,有人結婚多年卻一直遺憾膝下猶虛,有人則抱怨子女的不爭氣??

  美國教育家巴默爾(Parker Palmer)認為,現代社會文化講求「成功」,恐懼「失敗」,讓大家活在一種為出人頭地、或只是為了生存而奮鬥的強迫症裡,只關注能達到目標的外在「功能性」行動,而壓抑了個人內在生命的表達、學習、成長。所謂的「行動」,往往只是因受外在刺激,而「條件反射性」地「被動」,甚至「反動」。

  巴默爾呼籲人們沈潛回到內心,發現內在生命的真實;經過一個「往下而去」歷程,下到自己生命中的深處,必定觸及默頓(Merton)所謂的the hidden wholeness,即「隱藏於我們表面破碎生命之下的一個整體」??,然後自內而外地、活出主動的生命。

  且讓我們憧憬活出那樣的生命,其中蘊藏著以祿說的「上帝想要成就的、奇妙地臨在我們裡面的目的」。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