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英師生發起「一日一先運動」


2340 期(2009 年 6 月 28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中華民國廿柒年柒月三拾日澳門《華僑報》刊登一頁廣告(見上圖),其中大多是學校招生消息。按中華民國廿柒年柒月三拾日亦即是一九三八年七月三十日,剛好是日本發動七七蘆溝橋事變後一週年的日子。日本侵略大軍早已攻陷北方多個省市,南京、上海已告失守,而且亦將大舉進攻廣州。在時局動盪不安的時候,廣州人民經已向香港和澳門兩地疏散,不少學校隨而遷校。就《華僑報》刊載的招生廣告,協和女中、廣州中德中學、廣州培正中學暨小學、嶺南第二中學、廣州培英中學西關分校都是廣州有名的基督教中學,反映抗戰時期教會學校遷到澳門的實情。

  廣州花地和白鶴洞的培英正校先於一九三七年九月遷到香港,分別在西半山租用五間樓房開課。有學生趙華洽和梁祖煌在學生自治會的工作報告中,有謂:「然而,在這尺金寸土的都市,環境怎比得上我們大廣州的幽雅的母校?就以校舍而論,從一爐共冶而變為分散四方,在同學的聯絡上,管理上,無不受其影響,校舍既多受環境限制,使同學不可悉數寄宿校內,走讀的增加半數以上,因之自治會會務無形停頓。」在日本未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香港仍是一個安全地方,亦是中國人民逃難的好去處。據政府統計,一九三六年全港人口是八十四萬,時至一九四一年人口則增加到一百六十八萬,從中可見來了一倍內地的人民。由於香港人口驟增,由廣州遷港的學校,為來港青年子弟提供教育服務,所以各校招生情況甚為理想。

  由於來港的難民,以及隨校南來的學生,都是日本侵略中國所致。可謂同仇敵愾,抗戰救國熱血沸騰,因此香港便成了抗日戰爭的後勤基地,有許多救國組織相繼在香港成立,諸如「保衛中國同盟」、「學賑會」、「香港難童工讀院」、「香港基督教國難籌賑會」、「基督教華南浸信會賑災會」、「基督教社會服務總會」等等,可謂各盡其職各盡其力,支持國家全面對日抗戰。據知遷港的培英中學同樣盡以師生之力,成立「慰勞傷兵難民籌款委員會」,首先發起「一日一先運動」,規定全校同學,每日捐出一先(一仙),交給每班負責人收集銅仙,將所得款項送交香港工商日報救濟難民之用。此外又發起電影籌款;又參加青年會由李聖華領導第一屆隨軍服務團等;舉辦新界施賑的工作(見下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