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牧師傳教事業在香港的延展(三)


2182 期(2006 年 6 月 18 日)
◎ 神學探索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二、香港飛鵝山書院的創設及結束:馬禮遜牧師於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病逝。與馬禮遜牧師相熟的澳門英美教士,和英美商人為紀念馬禮遜牧師在華的貢獻,致有馬禮遜教育協會(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的倡議,羅白生(Sir G. B. Robinson)、渣甸(William Jardine)、奧利芬特(David W.C. Olyphant)、顛地(Lancelot Dent)馬僑翰、裨治文牧師等人均有參與。而馬禮遜教育協會主要有兩項工作,一是興辦一所馬禮遜紀念學校,向華人子弟推廣現代教育;二是徵集圖書成立一所公共圖書館。

  一八三五年該會即告成立,首先招收男童五人,附屬郭士立牧師夫人主辦的女校之中。至一八三九年有美國鮑留雲牧師(Rev. Samuel Robbins Brown)抵澳,紀念學校才告成立。香港歸英管治後,鮑留雲牧師於一八四二年十一月一日攜同學生遷港,成立香港開埠之初最有規模的中小學校。授以天文、歷史、地理、中文、英文各學科。一八四六年一月,鮑留雲牧師因夫人體弱回國就醫,隨行攜同容閎、黃勝、黃寬到美國入學,成為中國留學美國的第一批學生。黃勝因水土不服,翌年返回香港。

  黃寬一八五○年在美國中學畢業後,則轉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醫科。容閎考入耶魯大學文科,一八五四年畢業,成為中國第一位留學美國的大學畢業生,隨後返港,輾轉到上海從事商業活動。在滿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期間。一八六三年向曾國藩建議興建機器總廠,製造各款軍備器材。因此容閎獲派前往美國洽購機器,一八六五年回國,所訂購的機器在上海高昌廟裝設,命名為「江南製造總局」。一八七○年容閎隨曾國藩、丁日昌到天津處理天津教案。容閎藉機進言遣派幼童留學美國計畫,後得贊同,更獲曾國藩、李鴻章合奏,終得批准,於一八七一年進行招生,中國留學教育計畫得以實現。由一八七二年至一八七五年,每年考選三十名幼童赴美,前後共一百二十名。據其時報名投考名額不足,容閎特來香港招生,錄取學生頗眾,這是中國政府近代推行留學運動的開端,雖然於一八八一年被保守派反對,全部留學生裁撤回國,可謂功敗垂成,但其中造就不少洋務人才,貢獻於國家社會。

  容閎的教育事業,肯定受鮑留雲牧師影響。設若沒有紀念馬禮遜牧師的教育協會成立,以及馬禮遜紀念學校的興辦,則無由有容閎赴美接受先進的教育,是則更不可能有幼童留美運動的實現。容閎在香港接受教育而有赴美之行,其後不少幼童在香港而獲考選,香港亦即馬禮遜牧師教育事業延展間接影響的地方。

  馬禮遜牧師是一位勤於學習,更擅於中西文的著述。他除翻譯聖經之外,出版不少傳播教理的專書,尤其對於報刊的出版極為支持。當米憐牧師於一八一五年到達馬六甲之後,隨即創辦《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月報,屬於中國近代最早的一份中文報刊。而米憐牧師於一八一七年在馬六甲創辦的“The Indo-Chinese Gleaner”(印支搜聞),馬禮遜牧師時有撰稿發表。馬禮遜牧師於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二三年先後出版的《字典》和《五車府韻》共六大鉅冊,在華英字典上堪稱曠世鉅著。一八一二年出版的“Horae Sinicao”三字經和大學翻譯)等專書在香港大學馬禮遜特藏館(Morrison Collection)均有保存。美部會一八三○年遣派教士來華工作是接受馬禮遜牧師的意見,美國教士來華主要工作是出版“The Chunese Repository”(中華叢報),每月出版一期,一年合訂一冊,由一八三二年至五一年共出版二十大冊。在創刊三年中,馬禮遜牧師經常為文出版。

  《中華叢報》起先在廣州和澳門兩地出版,在香港隸屬英國後,亦曾一度在港發行。當台約爾師在馬六甲採用外國印刷機器改良中國出版,並以銅模鑄字機器製造中文鉛字粒,使中國印刷術進入機械印刷時代。所以,在馬六甲英華書院遷港之時,所有印刷器材均遷來香港,使香港成為中國南方印刷現代化的中心。

  在倫敦傳道辦報的經驗中,有麥都思牧師兒子麥華佗(Walter Henry Medhuret)在任職撫華道(Chinese Sercretary),於一八五三年在港出版《遐邇貫珍》月刊;一八五四年致由奚禮爾(Mr. Charles Batten Hillier)主編;一八五五年轉由理雅各牧師承乏,至一八五六年五月停刊,共刊三十三期。黃勝一八四七年自美國返港,曾在倫敦傳道會任職。《遐邇貫珍》出版後,黃勝亦從事報業工作。《遐邇貫珍》不但是香港首份的中文報刊,而黃勝亦成為本港首位華人的報人。

  一八七○年理雅各牧師因忙於中央書院校務,無暇兼理英華書院印務工作,英華書院因而停辦。印刷所有機器、鑄字機、鉛字粒悉數轉售黃勝與王韜,兩人於一八七二年在港創辦「中華印務總局」,復於翌年創辦《循環日報》,是香港首份中文日報,而中華印務總局製造的鉛字更風行國內,盛極一時。黃勝又因一八七四年應容閎邀請,於該年帶領三十名幼童赴美,《循環日報》則由王韜承責。以王韜歐遊的見聞,知識的淵博,文筆流暢銳利。《循環日報》則成中國報業的翹楚,影響於上海報業至鉅。因此可見馬禮遜牧師的出版事業,因英華書院的創辦,得以在香港延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