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雖回落,青少年競爭力仍待改善


2053 期(2003 年 12 月 28 日)
◎ 時事透析 ◎ 麥慧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政府十二月十八日公布:「本港失業率連續第三個季度下跌,回復至沙士前的百分之七點五,較八至十月之百分之八,大幅下降了半個百分點。」

  對許多香港人來說,這大概會是最合時的聖誕喜訊罷。自九七以來,香港經濟每況愈下,上至政府要員、下至普羅市民,都在討論如何下降失業率或振興經濟等大課題。

  在失業數字中,最令人擔心的莫如青少年失業(或待業)的問題。十二月八日的新聞顯示,十五至十九歲青少年的失業率雖由今年第三季的百分之三十六點一高峰回落至百分之三十二點五,但仍比同期整體失業率百分之八高出許多。不少熟識香港社會問題的人都知道,青少年失業問題嚴重,可以直接影響香港社會的穩定性,因為失業的人容易有憤世嫉俗的情緒,繼而產生種種反社會傾向。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後,政府在檢討中發現社會沒有為青少年提供足夠的活動,於是立即全面推動各類型的青少年工作,青少年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最難忘的要算是政府安排在中環卜公碼頭頂舉行的公開舞會,有樂隊現場演奏,入場一律每位一元。但時移勢易,今日青少年工作已經不再(也不應該)是消極的宣洩,而且要解決青少年就業問題,主要是看青少年的工作競爭力如何,及香港經濟何時復蘇或完成轉型。

  筆者在中學教書,常見青少年普遍是危機意識不足。一方面不知道社會對就業能力的要求有多少,另一方面又怕辛苦、凡事斤斤計較。面對這些問題,政府開創的青年職前綜合培訓︱展翅計畫、青少年見習就業計畫和毅進計畫都有一定意義,但必須指出問題關係青少年的心志及工作觀究竟如何。如果青少年仍抱成年人社會那種「搵快錢」的心態(中國人壽保險上市也許是TOM.COM之後另一個案例罷),他們的工作競爭力恐怕仍遠遠落後於別人。青少年熱衷的感性消費雖然可以刺激漫畫、娛樂等本土經濟事業,但對提高香港的生產力實在幫助不大。願關心青少年事工的有心人繼續為我們的明天社會棟樑努力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環保.資訊】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