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回應「信望愛的聲音」


1814 期(1999 年 5 月 30 日)
◎ 交流點 ◎ 戴浩輝(信義宗神學院代院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傳媒本身是中性的,所傳的資訊內容才是引起接收者的反響與回應。世界所有政權都會運用傳媒達致他們的目的。香港特區政府面對終審庭的判決,不是到此「終審」為止。面對可能有更多「新移民」來港,政府決定來一招宣傳攻勢,把向來以民意為依賴的民主派「繳械」。他們的宣傳技倆十分了得,藉所謂調查統計,得出一百六十七萬「準新移民」,再計算他們會使用我們多少資源,經計算結果是七千億。再來在立法會的答問,推出不少假設性的可能,包括輪候公屋的人會因為新移民的緣故使輪候時間培增。他們也會成為社會資源的使用者,增加我們在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上的龐大負擔。政府在這種宣傳攻勢下更來一招法律上的一次過解決方法,就是終審庭的終審不是代表最後的意思,真正的終審權是在人大,要求人大解釋是必然的結果。這一回使民主派支吾其詞,不知所措。

  教會面對這個問題不僅是永恆觀念或高舉信望愛的精神那麼簡單,教會當然是宣講愛與犧牲的群體。不論人數多少,只要認為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就會援手。然而基督徒在這個城市是一個少數群體,就算我們是大多數,我們也不能代表整個社會作出決定。現在社會的聲音很明顯的是支持政府拒絕終審庭的裁決:容許可能是一百六十七萬新移民來港。究竟用甚麼方法,當然民意不會理會,最重要的是快快解決香港所受可能的威脅。

  我們的信仰是支持弱勢社群的,然而面對以上的問題,我們是不能三言兩語可以回答的。這是一個司法與政治的問題,究竟要強調一國抑或兩制?是司法獨立抑或政治工具?這些問題我們已面對多次。我們可以討論和分析問題,真理是愈辯愈明的。然而這次使我擔心的是傳媒民意成為操控的工具,利用人性的弱點變成民意所依,在一九三三年成為總理的希特拉豈不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