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中國(下)


12 期(1964 年 11 月 15 日)
◎ 論壇 ◎ 謝扶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這個十字架的福音,給予中國傳統文化一大棒喝。中國固有思想中從來沒有這樣精神革命的火燄。儒學的本質是倫常,尤其是家族道德,稱為天倫。然而耶鯀教訓愛父母或愛兒女勝過愛他的,不配做祂的門徒。這意思是,人間「五倫」之外還有更高的一倫,即是個我對宇宙的密切關係。基督教總綱的愛,不外乎兩條誡命:「你要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其次是愛人如己」(太廿二37-40)。這樣,若是人愛其父母或子女勝過愛主他的上帝的,就不配做基督徒。即使第二誡命的「愛人如己」,也不等於儒術的五倫或孔子之「仁」孔子自下「仁」的定義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篇)。這仍是道德,不是宗澈。但基督教倫理的愛人如己乃是由個人的我與大宇宙的神聖,關係演繹而來。基督徒所應愛之「人」,不是通常四肢百體而具有思想的高等動物,亦尙不是所謂萬物之靈的人,却要看出他是上帝的形像,他裏面就有主耶穌。所以耶穌吩咐說:「你們作在這小子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這種人生觀是比之任何哲學及倫理學上的人生觀具有更尊嚴而神聖的立場。

  然而人,一方面隱含着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被包圍着深重的罪性,而「罪的工價是死」(羅六23)。這個罪的意識與「非死不可」的結果,是最嚴肅的課題,却為中國歷代思想所閃避而置諸不談的。實踐性的中國民族,不論孟子路綫的性善,或荀子路綫的性惡,總之後天的教育為最重要。在「下學而上達」的教育學說上,中國人都是孔子的信徒。「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求學固然是好,不過嫌不夠,反而有的時候,教育程度愈高,因而自傲自大,罪的意識亦愈淡薄,隨而悔改及得救之路也愈斷絕了。在中國文化中長成的人,既然罪的意識十分淡薄,則承當的責任感亦必等於零。耶穌所說背起你自己的十字架,無非是承當罪孽的代名詞。基督教不是輕鬆舒服,却是一最剛强的宗教。天父不是姑息的溫情;要是這樣的話,祂何必如此重重懲罰亞當呢?祂甚至親自「下凡」,取託了人性和肉身,躬受種種折磨,而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種澈底承當的現身說法,中國的儒道以至諸子百家裏所絕未之見的。「為我而喪失生命的,將要得着生命」:這是耶穌基督特有的福音。


內容刊載於《基督教週報》

1964年第12期第3版
揭頁版可點擊以下網址瀏覽:
http://christianweekly.net/1964/19641115/19641115.html


【文林】

【特稿】

【元範室】

【基督教的象徵】

【家庭婦女】

【寰宇教聞】

【教會消息】

【教育漫畫小良】

【新聞】

【猶太人故事】

【聖畫與畫家】

【論壇】

【講壇】

【讀者信箱】

【雪居短簡】

【靈修】

【青年園地】

【青年雜談】

【香港基督教教育協會徵文比賽】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