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執拾雜物時,忽然跳出一本書,好像歷史早有預謀,像及時雨,我現在正需要這樣的一本書:《囑福生命手冊:為死亡作預備、為生命作囑福》。
近年,常聽到朋友的朋友患上癌病,面對死亡陰影。因為隔了一重,只聽到朋友甲如何陪伴他的朋友乙治癌過程中的高高低低,自己沒有直接經驗,直至今天⋯⋯。
近週,有親人告知:他驗出患癌,需要化療治病,才驚覺自己多麼無知又無能,不懂如何關懷與陪伴他。
今時今日,才感到自己平日多麼忌諱死亡,不願也不懂談論生死間所要面對的事情,包括內心情與世間事。
忽然跳出的這本2008年出版的書,別人或感已過時,但當中對我的提醒卻是十分及時。書序是這樣敍述的:
「人生有如一個旅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驛站。
漫長的旅程中,我們會為不同的人生大事作出周詳的準備及計畫,工作、擇偶、結婚、生兒育女等,實在花了不少精神和心思。我們常歡天喜地迎接新生命誕生,卻鮮有討論怎樣面對死亡,很多人亦沒有認真為自己的終結作出預備。」(註)
人生在順境之時,大家都會及時行樂。
然而,人生在面對逆境之時呢?若有「不及時」,會否遺憾?
「旅程的終結根本不能準確預測。對很多人來說,人生中最大的憾事,莫過於在終結時來不及反應、來不及預備、來不及與親人告別。我們相信,惟有以豁達、開放及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及預備死亡,才是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愛護摯親的方法。」(註)
回應以上提到許多「若不及時」的遺憾,書中建議三個及時行動:
一是及時訂下「預囑:訂立預設臨終照顧計畫,包括選擇治療、照顧代理人、其他臨終時醫療照顧等。」
二是及時立下「遺囑:計畫遺產安排和遺物分配、器官捐贈、殯葬安排、喪禮形式等。」
三是及時留下「叮囑:多與家人和朋友情感交流、傳授人生格言、生活智慧、冰釋前嫌、珍惜共處。」
好像人生到終結一樣,書末很坦白地自省:「此書所提的內容,反映了香港2008年2月的情況,只作參考用途。」當然,臨終關懷的細緻處在近二十年有很多討論和進展,之後或可再分享。而對於當下的我,這本書已經是好夠的及時雨了。
當我不懂如何向治癌中的親人開口,還是先寫下來,也許有天他會讀到這篇文章,但願讀後,親人會自己拿起書來作進一步的了解與行動。
註: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究中心(2008)《囑福生命手冊:為死亡作預備,為生命作囑福》。(香港:美善生命計劃)。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伴我同行哀傷時】
【城市心靈】
【墓園先賢故事】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生活迴響】
【生活點滴】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教堂街】
【道在井旁】
【飄零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