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56年的海運戲院敵不過時代巨輪宣布結業,最後一天人頭湧湧,許多市民說「捨不得」它結業,說從老遠也要趕來看最後一場,俾留下美好回憶。其實海運戲院對我也有難忘回憶,1974年5月某天曾相約大學友人去看《簡愛》(Jane Eyre),看後還到海運大廈巴西咖啡談天,好「文青」啊。
正如近幾年香港許多舊式酒樓、粥麵店、茶餐廳執笠,儘管平日門堪羅雀,一到臨結業那三幾日就逼得水洩不通,人人都說捨不得、捨不得呀,趕忙去打卡道別。
其實我們若少些北上消費,多些留港幫襯一下本地的戲院餐廳,也許它們可多撐幾年,不至好像這幾年間陸續倉卒結業。就如幾個月前到旺角某影院看《我談的那場戀愛》,坦白說是一齣相當好的電影,但全場包括我和太太,只有六個人。
我曾問朋友,他說近年很少入戲院看電影了,自從安裝了串流平台,已多留在家上網看電影。我想這也是少了人去戲院的原因,但到戲院對着大銀幕又有環迴立體聲音效,加上舒適的座椅,專心投入一兩個小時看電影,又非在家中看戲能相比。
早前有機會被邀請到影院重溫2009年看過的日本名片《禮儀師之奏鳴曲》復刻版,正是這電影感召我立志從事喪葬服侍,得知很多人未看過這電影,也有好些以前看過的想重溫,我便膽粗粗地包了一場呼籲友好去看,意想不到竟有百多人響應,差不多全院滿座。
際此香港影院沒落,可否有某些團體,例如學校或教會,尋覓一些好影片,與片商協調一個雙贏的包場方案,讓有心人一同入戲院欣賞好戲?
主耶穌曾感慨末世人心剛硬,向他們吹笛也沒人有反應肯跳舞,也許在這荒涼的年代,入戲院看戲也需要有人「吹笛」鼓勵啊。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伴我同行哀傷時】
【城市心靈】
【墓園先賢故事】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生活迴響】
【生活點滴】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教堂街】
【道在井旁】
【飄零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