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殘障者身上顯明上帝的作為來


3145 期(2024 年 12 月 1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近幾年多了一些以殘障人士故事為主題的電影,十分受歡迎,例如港產電影《一路瞳行》,女主角惠英紅飾演失明的母親;大馬電影《富都青年》,男主角吳慷仁飾演啞巴;而今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鍾雪瑩,在台灣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中,就是飾演聽障的女子。

  多年以來,社會帶着歧視的眼光看待「殘障人士」,視之為次等、無能為力、只等待別人伸出援手的弱者。不單如此,也有不少人視「殘障」為家門不幸,甚至是前人造孽,所以有殘障者一直被留在家裏,不能外出。猶記得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也甚少在街上碰到失明或以輪椅代步的人,不是因為當時香港社會沒有殘障人士,只是他們多被「拘禁」在家。

  《約翰福音》第九章記載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耶穌遇見一位天生失明的人,門徒問耶穌這人生來就瞎眼是甚麼原因,是他本人犯了罪,抑或他的父母犯了罪?門徒如此問,其實反映了一般人對「殘障」的看法,認定是源於犯罪,是犯罪的懲罰或果報。

  但耶穌的回答卻是出人意表,耶穌斬釘截鐵地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九3)

  基督教信仰看殘障,或者疾病、苦難、不幸,不是解釋為得罪了神的後果;反之,肉身上的殘缺從不虧損當事人領受上帝的恩典,亦正如使徒保羅所說,即使我們這個肉身的「帳棚」有所損毀,但這無損於神藉着我們彰顯祂的大能。

  真的,在許多殘障人士身上,我們看到意想不到的生命素質,例如信心、堅毅、勇氣、魄力;在他們的家人和朋友身上,也看到一份陪伴、支持、不離不棄的堅持。

  我曾經訪問一位失明的醫生,他因自幼患上嚴重濕疹,長期服用類固醇,因而影響眼睛,終於在五十多歲時完全失去視力,但他從不放棄,堅持學習在失明中繼續正常生活和履行醫生的工作。我十分敬佩這位朋友,他讓我體會到耶穌的說話:「……是要在他身上顯明上帝的作為來。」

  每年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每個人都是天父所愛的孩子,讓我們攜手建造包容與平等的社會,彰顯基督在人間的關愛融和。而香港教會於支援及照顧殘障者亦早有美好的見證,包括早於1897年辦有心光盲人院;1935年辦有真鐸啟喑學校,服侍聾人,這兩所皆由外國傳教士策動。至今香港教會仍堅守這使命,有基督教懷智服務處、基督教靈實協會等等不勝枚舉,深信神必悅納這一切事奉。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部長)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教關愛心行動】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讀者投稿】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