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躺平耗盡 到歷久常新


3144 期(2024 年 11 月 24 日)
◎ 教會觸覺 ◎ 受訪者:游淑儀(基督教宣道會屯門堂主任牧師)
訪問:本刊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說到「躺平」現象,宣道會屯門堂主任游淑儀牧師提及一本以此為題的著作:《躺平是一種生活態度:擁抱不完美,在爛泥中留下空間給別人以及自己》註2 。當中指出「躺平模式」(Goblin Mode)一詞於2022年被選為《牛津辭典》年度詞彙,意為「以拒絕社會規範或期望的方式表現出自我放縱、邋遢的行為」,此亦相對於社羣媒體流行好一陣子的「成為更好的你」。同時,躺平模式反映人們對追求自律、整潔、有生產力的生活感到疲倦,只想隨性做自己,被視為懶散且無所謂的人生態度。註3

  從表象看來,「躺平」似乎頗為負面,「咩都唔做、Hea喺度」,然而,游牧師卻認為,可從正面角度理解,反是率性自然、放下假面具的表現。

  回到信仰上,她續言,怠倦的氛圍或源於弟兄姊妹有感教會事工每年不外如是,「一直做開先繼續」,慢慢因不欲再回應而產生事奉上的無力感。故此,她提及新一代的事奉者並非只會反射式地對傳統教會事工作出回應,反而更多從自身的負擔與領受出發,方擺上服侍。「對於新一代牧者或信徒領袖,(我們)要更善於聆聽其需要,讓他們體會事奉的價值,以致能經歷信仰的真實。」她解釋,若能讓信徒自行領受服侍上帝應有的態度,感受事奉對個人或社會之重要意義,自然更願意學習並積極回應。

  新時代充斥着高端科技,且人際複雜及要求多元化,使人更易產生焦慮。她指,信徒所期望的,或許是堂會的教導能對應人生處境和實際需要,並連繫信仰上的認知,包括教會的歷史見證,以及聖經話語的闡述,始能引導會友再思服侍背後的真正意義。此外,她引用聖經中以利亞的經歷共同勉勵,提及一代先知以利亞也曾落在「耗盡」(Burnout)之中,上帝不但憐恤他的身心需要,最終還是重新予以呼召並委以重任。

  論及「躺平」現象背後的原因,她不諱言,除香港的社會氣氛、時代轉變;經過疫情和移民潮,更為後現代文化中成長新一代的形態,着重個人率性。她強調,教會牧養的重中之重,始終在於以人為本及使命對焦。使命,非指狹義的差傳和佈道,而是融合個人生命、家庭和社羣的整全使命,實現基督信仰的全人福音。 她提到教會肩負生命教育的角色,由講壇信息,到不同的專題講座、課程,展現真理的闊度和深度;基礎縱是不離上帝的話語,但應用方式卻能對應時代的處境。故此,她提醒教牧及信徒領袖需鍛鍊牧養上的多元思維,正如其著作《教會要消「滯」:10大轉化復興良方》一書指:「疫情危機和時代劇變,也促成教會抓緊機會、向前規劃,包括:重整架構,對焦使命;開展新崇拜及調整時段、加強信徒裝備及網上課程、結合機構資源開展基層社區服侍……這些年,體會聖經的教導更真實。」

  總的來說,游牧師所言的真理闊度,在於全方位讓信徒感受自身正在實踐使命、真切關心城市,「以致他們知道,時代雖然改變、雖有疲累,但仍願意相信教會有常新的感覺,能夠生生不息地在時代中前行。」

  祈求那位昔在、今在、永在的教會元首基督帥領教會前行!

  


註2、3:麥凱拉.科伊爾(McKayla Coyle):《躺平是一種生活態度:擁抱不完美,在爛泥中留下空間給別人以及自己》,C式r型譯,(台灣:紅樹林文化,2023)。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特稿】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