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也倦怠 再思基督「愛」


3144 期(2024 年 11 月 24 日)
◎ 教會觸覺 ◎ 徐珍妮牧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信主五十二年,一直靠着自己所謂的正直和責任感生活。近年在上帝的奇妙引領下,我終意識到,自己只是靠着自身及同路人的理想和善意,互相扶持、盡力而為,並非靠與上帝同行而活出祂的心意。原來我只是理性「倚靠」,但上帝卻一直被我無知地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雖然錯了多年,但上帝並沒有放棄我,在祂的預備下,漸漸隱約「看見」一直與我同在、卻尚未被我真正「看見」的上帝!

  感恩有幸拜讀吳思源先生的大作(編按:《教會也倦怠?》——刊於《基督教週報》第3116期),看畢文章,有感「規訓」(應該)和「功績」(能夠)的人為潮流真的已褪!如果繼續舊調重彈,等待着我們的是教友持續流失,及糾纏不休的人事管理。對於吳先生提出的問題:「今天這潮流已褪,取而代之的又是甚麼?」,我不懂回應,但相信只要回歸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愛」,出路便會在慈愛上帝所定的時間內,讓相信的人「看見」很多人不敢相信的神蹟!

  信徒耳熟能詳的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第一至十三節所言的「愛」,不論我們能夠做甚麼人們眼中的偉大事情,正如保羅所指,說方言、先知講道、明白各樣的奧祕和知識、移山的信心、慷慨的捐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使人得益——聖經都一一予以否定。環看今天香港教會,無論社會公益或遍傳福音,這些信徒眼中的好事(至少不是壞事),真的是上帝所喜悅的嗎?根據保羅所說,如果不是出於愛,我們所做的都是枉然!惟有在我們愛上帝和彼此相愛的關係中,才能夠真正「看見」一直與人同在的上帝!

  曾有信徒熱心邀請丈夫出席教會活動,但配偶去了一兩次便拒絕再去。為甚麼?因為聚會中的祈禱時段,傳道人引用不少聖經金句祈禱,令未信的配偶不單無法明白,甚至反感。聖經金句主要不是用來祈禱的,而是反思和學習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否則只會浪費,更會絆倒未信者;而唯一感到滿足的人,可能只是領會者。這樣的聚會,能夠讓人經驗上帝和人與人之間的愛嗎?

  基督徒一向高舉的「傳福音」大使命,似乎也容易墮入類似的陷阱!我們慣常會用自己熟悉、但教外人摸不着頭腦的福音「用詞」來傳福音。這可以幫助人經歷上帝奇妙的真愛嗎?加上教外人有時亦遇到有些信徒言行不一的行為,結果只會對基督教嗤之以鼻。也聽過一位前學生福音幹事痛心疾首地分享中學生對校長和老師的評語:「如果他們能夠活得像耶穌,我一定會信!」痛心嗎?肯定的!

  然而,為甚麼不以與生俱來「愛」的能力,傳揚我們的信仰呢?上帝就是愛啊!祂按祂的形像造我們!所以愛是人人皆懂的普世語言!除非他已傷痕累累。唯一攔阻信徒藉着愛使人經驗上帝同在的原因,可能正是——原來基督徒不懂愛!

  馬太福音五章十六節:「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我們的光就是天父所賜的愛。以理性傳福音,不單徒勞無功,甚至會攔阻人信主!

  「今天這潮流已褪,取而代之的又是甚麼?」除了不要慣性地用道理高舉大使命之餘,也不要把一直默默地在生活中以「愛」服侍有需要的人 (包括自己認識的或不認識的),視為沒有事奉教會的信徒 (他們不是沒有事奉,只是沒空投入教會所定義的大使命),結果令不少信徒感到內疚或忐忑不安。假以時日,他們會因為無法得到教會肯定和支援,以致氣餒及疲憊不堪,與教會的距離愈來愈遠!可惜啊!

  在我看來,「倦怠」是上帝讓人停下來休息的狀態,就像一個人不能24小時奮力工作,白天必須有小休,黑夜必須躺下來入睡一樣,否則只能在病倒才能停下來,何必呢?謝謝吳先生提出的挑戰:「今天這潮流已褪,取而代之的又是甚麼?」如果我們不嚴肅地作出回應,那只好等到百病纏身,才有機會痛定思痛,轉身尋求一直同在卻被我們視若無睹的上帝!求主憐憫!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特稿】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