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與希望


3144 期(2024 年 11 月 24 日)
◎ 特稿 ◎ 翁傳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本週日是禮儀年的最後一個主日,亦即馬可年將會過去,下週進入路加年的將臨期,迎接基督誕降。自從六十年代天主教會確定本主日是基督君王日後,很快得到其他基督教派廣泛接納。究其起源,乃上世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但人們仍未享受真正和平,相反的是烽煙四起,二次大戰一觸即發,教宗庇護十一世深感危機四伏,遂於1925年發布通諭,並於10月最後主日為「基督君王日」,旨在喚醒人們,縱然世界兵荒馬亂,人心惶惶,基督仍是世界的主、和平的君,所以只有尊崇基督才能得享和平與盼望。

  根據台灣聖公會於七十年代出版《新訂教會年曆》的主日讀經表,本主日福音可選用約翰福音十八章三十三至三十七節或馬可福音十一章一至十一節,由於適逢馬可年,筆者特意選取馬可福音章節來分享。

  經文以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開始,並最後從聖殿離開偕同十二門徒往伯大尼去。祂進城後,隨即在橄欖山(上帝親臨審判的終末記號,見撒迦利亞書十四章一至四節)打發兩個門徒往對面村莊牽來一匹小驢(見現代中文譯本),從這個行動,我們可以體會到祂的彌賽亞使命:首先祂是上帝所特別揀選,「從來沒有人騎過的(第二章)是為了顯出分別為聖(參申二十3),所以最後祂所埋葬的地方也是「從來沒有葬過人」(路二十三53),可見彌賽亞身分的獨特性,其次是祂要用的是小驢而非戰馬,充分顯示是和平的君,這正是令羣眾失望的所在。

  雖然門徒牽來小驢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有許多人把衣服舖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舖在路上。」(第七節下至八節),其實這是世俗迎接君王登基的表現(王下九13),尤為顯著的是羣眾更以讚美詩一一八篇二十五至二十六節來表達人們已陷在水深火熱之中,急需彌賽亞的拯救,呼喊以第十節「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衞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撒那!」反映猶太人對彌賽亞國度來臨的渴望,期待從速復興大衞王國,扭轉羅馬殖民地統治的屈辱。不過他們忘記了主耶穌是和平的君,祂極謙卑降世,順服主旨,最終以十字架犧牲交付生命,成為另類的君王,因此祂面對彼拉多的審判時再次明言:「我的國不屬這世界。」(見約十八36)尤為可悲的是最接近祂的門徒,也未能領悟彌賽亞使命,從帶頭「把自己衣服搭在上面。」(見第七節)可見一斑。

  最後,耶穌基督從耶路撒冷聖殿退到伯大尼去,那是貧困且卑微的拉撒路住所,象徵祂從歡呼擁戴之中進入寧靜沈思之中,雖然祂未能滿足羣眾當前利益的渴求,但孤身上路,順服上帝,完成救贖。

  文首提及基督君王主日是起源於上世紀,在此之前聖公會稱教會年的最後一個主日是「奮興主日」,幫助我們在禮儀年將盡的時刻,需要準備心志,反思信仰,以迎接新的禮儀年。(見龐德明《善果集》第98頁)深盼基督是我們盼望的主,而非失望的君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特稿】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