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會修士Richard Rohr 在其著作Falling Upward談到人生兩段旅程。人生上半段是確立自我的習性,也可以說是人生「加數」的部分。我們會過度認同某部分的自己,放大自己的優點,掩飾或排斥弱點,為的是得到勝利。因為達成目標至關重要,於是我們為了適應社會所定義的成功,忽視甚至扭曲自己內在的個性,迎合大眾,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塑造成合乎別人「想像」的形象,而非上主創造我們的形象。大部分人也隨波逐流,甘於受綑綁,按着社會預設的目標走一輩子的人生。
正面來說,這階段教曉了我們在生命圓周生存的技巧,確立一個自我,或可說是有別於他人的社會身分,或個人扮演的角色。而這個身分可以幫助個人在圓周成功地解決、修補、解釋很多實際的問題,也符合社會的期望,以滿足其體系功能的程度來定輸贏。這是我們熟悉又現實的人生,但我相信這不是我們真正滿足的人生。
宗教可以成為合理化這圓周體系的作用,但也可以成為先知呼聲,喚醒人脫離在圓周外圍習以為常的生活,從默觀中進入神聖的圓心,與內在的真我及上帝相遇。如先前提過,這不是另一次浪漫的精神消費旅程,這可以是痛苦的向下、否定、消減的旅程。人生第一階段的成功,通常透過排斥或否定自己不喜歡,或無法接受的陰影部分;但在第二階段向下成長,我們必須重拾被自己否定、害怕和拒絕那「失敗」的自己,接受這個陰影也是我的真實部分,甚至乎這個是比我在人前表現的更真實的我。
方濟會士Rohr指會祖聖方濟可說是向下人生的典範。方濟曾如是說:「我將樂於處在無能、不攻擊、不掌控、不縱欲、貧窮和失敗之中。」隨着我們在默觀祈禱中整合成功和失敗的自己,信任上主並原諒自己的黑暗,我們將用不同的眼睛看生命,從前我們用別人的眼光去看自己,現在我們用上帝看萬事萬物的眼光去看這世界、看自己;過去從來不敢正視的事物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萬物各安其所。如此,我們的信仰終變得成熟,我們將會發現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失敗是勝利一部分,對立的彼此能在合一中找到其意義。世俗與神聖不再是兩個世界,圓周根本連於圓心。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特稿】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